在细胞周期的每一个阶段中,许多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生物体的生长和分裂。其中,被称为成熟促进因子(Maturation-promoting factor,简称MPF)的结合物,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生命循环的关键所在。 MPF是由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1(CDK1)和调节性亚基的细胞周期蛋白组成,具体负责控制细胞进入有丝分裂(M期)及减数分裂(Meiosis)的进程,并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MPF被发现能促进细胞在G2期进入M期,透过磷酸化多个在有丝分裂中所需的蛋白质,实现其功能。
MPF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71年,当时两组独立的研究团队观察到,当青蛙卵母细胞处于G2期时,如果注入了经过激素刺激的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卵母细胞就能够进入M期。这一发现揭示了一种可溶性因子存在于细胞质中,能够促使细胞进入有丝分裂的过程,而这个因子被命名为成熟促进因子(MPF)。更后续的研究表明,MPF的活动并不仅限于卵母细胞,还存在于多种体细胞中,表明它在细胞周期中的普遍重要性。
证据显示,一种可溶性因子调控着细胞进入有丝分裂,而并非如同核钟一般的内部计时装置。
MPF由两个亚单元组成:CDK1和细胞周期蛋白。 CDK1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起着磷酸化的作用,而细胞周期蛋白则为CDK1的活性提供必要的条件。具体而言,细胞周期蛋白B与CDK1结合后,能够最大化其活性,推动细胞进入M期。
在细胞周期的G1和S期中,CDK1因被抑制酶Wee1磷酸化而失去活性。当细胞从G2期过渡到M期时,CDC25去磷酸化CDK1,使其恢复活性并结合细胞周期蛋白B。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去掉不活性的磷酸基,还需要特定的氨基酸残基被磷酸化,从而引发多个反馈机制,使细胞平稳过渡至有丝分裂。
MPF的激活过程涉及如Thr-161、Thr-14和Tyr-15等数个氨基酸残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形成了细胞周期调控的正反馈回路。
MPF不仅促进细胞进入M期,也在细胞内部结构改变中起着重要角色。例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MPF能引发微管的不稳定性,促进纺锤体的形成,并透过磷酸化来促使染色质的凝缩。此外,MPF还能引发核膜的解聚和内质网的片段化,标志着细胞马上进入分裂阶段。
MPF的作用对多种细胞成分产生影响,包括:
在细胞周期后期,MPF的活性会下降,促进肥大复杂体(APC)对细胞周期蛋白B进行聚泛素化,最终导致细胞周期蛋白的降解,这一过程具有负反馈性。当细胞进入后期有丝分裂时,细胞周期蛋白B的浓度降低,促成细胞质分裂的顺利进行。
在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末期的瞬间,MPF必须被迅速去活化,这样才能为细胞的正常分裂提供保障。
随着对MPF了解的加深,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MPF在细胞分裂中的关键角色,不仅在生物学上还可能对临床研究和癌症疗法有直接的影响。作为细胞周期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MPF的研究将持续揭示细胞分裂的奥秘。
在未来的科学探索中,MPF会如何塑造我们对生命周期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