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中,无定形固体(或非晶固体)是指缺乏晶体特征的长程有序结构的固体。这种材料不仅在科学社群中引起极大兴趣,也是无数日常应用的基础。对无定形固体的理解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更是一扇探索物质世界的新窗口。
无定形固体的概念源自希腊语,意指「没有形状或形式」。
与晶体材料的规则排列不同,无定形材料在内部结构上仍拥有分子级的结构块,这些块的组合可能与相同化合物的晶态相似。然而,在长程范围内,无定形材料不具备明确的规则性,因此无法用有限的单元晶胞重复来描述其结构。
统计测量如原子密度函数和径向分布函数在描述无定形固体的结构时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无定形材料缺乏长程有序性,但在小尺度上仍然呈现局部有序性。按照惯例,短程有序性只延伸至最近的邻居壳层,通常仅为1-2个原子间距。而中程有序性可能延伸到短程有序的1-2纳米以外。
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无定形固体的过程,即玻璃转变,被认为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且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非常低的温度(低于1-10 K)下,各类无定形固体都展现出类似的低温性质,尽管存在各种理论模型,但无论是玻璃转变还是无定形固体的低温性质在基本物理层面上仍然未得到良好的理解。
「这些无定形材料的特殊性质挑战着传统晶体固体的性质。」
由于缺乏长程有序性,标准的结晶学技术通常无法有效判断无定形固体的结构。多种电子、X射线以及计算基的方法被用来特征化无定形材料,各种技术的联合分析在此类材料的研究中十分常见。
无定形材料的衍射图谱以宽而模糊的峰值为特征,这与晶体材料的强布拉格衍射形成鲜明对比。为了从衍射图谱中提取出实际的结构信息,需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辅助技术的应用。
这一技术能在传输电子显微镜中实现亚埃级的分辨率,通过多个倾斜角度拍摄的2D图像重建3D结构,揭示无定形材料中不同原子的空间位置。
无定形相在薄膜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薄膜是厚度在几纳米到数十微米之间的固体层,这些材料的微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无定形金属层在超导体的发现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无定形金属(包括无定形金属薄膜)超导性的理解目前主要与音子介导的库珀配对有关。
无定形固体通常表现出较高的热载流子局部化,这导致其热导率较低,因此成为热保护材料的优选,尤其是在热障涂层和绝缘材料中。
「这些无定形材料在科技与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隐藏着惊人的结构奥秘。」
无定形固体的性质与应用范围展示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超导性到热保护材料,再到薄膜技术,它们无不展现了科研人员对无定形材料内部结构的深入探索。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我们是否能够解码无定形固体的神秘,深入了解其结构与特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