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养生物是一种能够将非生物来源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化合物能量的生物,这些能量可被其他生物用来生存。这些生物像植物或水中的藻类,利用光能或无机化学反应的能量,透过从简单的物质(如二氧化碳)中提取碳来生产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自养生物不需要来自活体的碳或能量,客观上它们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
自养生物可以将二氧化碳还原,制造有机化合物以供生物合成以及储存化学燃料。
在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的存在确保了地球生命的延续。这些生物之所以能持续繁衍,主要依靠它们转化无机物质并存储能量的能力。最典型的自养生物是光合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由此合成有机物。
自养生物的术语最早是由德国植物学家阿尔伯特·伯尔哈德·弗兰克于1892年提出的,该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指「滋养」。第一批自养生物很可能在史前期的阿基因时代就已出现,并随着环境变化而扩散,尤其是在氧气累积的事件中,蓝藻等光合生物发挥了主导作用。
蓝藻是从异营生物进化而来的,它们透过光合作用不断成长和繁殖。
虽然大多数自养生物都是光合的,但仍然存在一些称为混合自养生物的例外。这类生物能够从有机化合物获得碳,同时仍可利用光或无机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举例来说,光异养生物是指从有机物中摄取碳的生物,但其能量来源却来自于光能。这些多样化的自养生物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丰富。
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获取能量以及为其他生命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生产者会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利用这股能量生成糖和氧气。这样的能量转换过程,不仅有助于植物成长,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有趣的是,根据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仅能利用大约1%的太阳能,却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养分和能量。
没有主要生产者,地球的生物系统无法持续。
热带河流和溪流中的水生藻类是生态食物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物通过净初级生产力的方式,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合成的碳量,这些碳最终会成为消费者的资源。在热带环境中,水中初级生产的速度至少比温带系统高出一个量级,显示出这些生态系统的繁茂与活跃。
研究者推测,潜在的最早细胞并非异养生物,而是自养生物,因为这些生物的存在使它们能够依赖无机物质生存。这些自养生物在极端的水下热泉中生存,可能是具热喜性的厌氧化合物自养生物。这一推测与遗传分析的证据相符,即所有现存生命的祖先也可能生活在相似的极地环境中。
总结来看,自养生物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是食物链的基石。想像一下,假如没有这些自养生物的存在,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