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获取新理解、知识、行为、技能、价值观及态度的过程,不仅存在于人类之中,还包括非人类动物及某些机器。事实上,甚至在某些植物中也有类似学习的证据。虽然某些学习是瞬时的,且由单一次事件引发(例如被热炉烫伤的经历),但大部分的技能与知识却是经由重复的经验积累而来。
学习的变化往往会持续一生,这让我们难以辨别似乎被“遗忘”的学习材料,与那些无法检索的内容之间的差别。
人类的学习从出生开始,并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一过程受到人与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影响。学习的性质和过程涵盖了许多成熟的领域,如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和教学法等。持续的研究发现,学习的种类主要可分为非联想学习和联想学习等。
非联想学习是指由于重复接触某一刺激而导致的相对持久的反应强度改变。这种学习通常可以进一步分为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种类型。
习惯化指的是对某一刺激的反应随着刺激的重复而减少的过程。例如,小型歌唱鸟初始可能会害怕一只假的猫头鹰,但随着它的重复出现,鸟的反应便会减少,这表明它已经对该刺激习惯了。
相对于习惯化,敏感化是指刺激的重复暴露导致反应的渐进增强。比如,如果一个人反覆地摩擦手臂,这样的刺激会使得反应变得更强烈,最终可能导致疼痛感的产生。
联想学习是个体在两个刺激或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这类学习包括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这是一种通过获得相关奖励或惩罚来塑造行为的方式。它强调生物体根据喜好或厌恶进行学习,利用即时正强化来增强期望的行为。
这种学习过程中,一个先前中性的刺激被经常和无条件刺激配对,最终中性刺激将能够单独引发反应。著名的巴甫洛夫狗实验便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典型例子。
除了习惯化、敏感化和联想学习外,社会学习的过程也在我们的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观察学习使得个体能够透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得经验,这种学习不需要奖励或惩罚。
学习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随着人类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对知识的获取方式也会随之转变。
游戏是人类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透过游戏,孩子们不仅学会社交技能,也在玩乐中探索环境、理解规则,并发展语言能力。
与文化社会环境的互动是学习的重要部分。透过社会互动以及参加日常生活的过程,个体能够学习到文化中所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充满资讯的时代,学习的方式与途径是否也在随着环境而不断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