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己的体重及体脂肪,这时,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BIA透过低强度的电流流过身体,并根据产生的电压来计算电阻,以估算体脂肪和肌肉量。在人体中,大部分水分储存在肌肉组织中,这让BIA便能够藉由测量电阻来预测体内的水分及无脂肪体重。
BIA是一种便携且易于操作的设备,因此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在市场上取得广泛应用。
然而,虽然这项技术在过去数十年中受到广泛使用,但对其准确性的质疑依然存在。早期的研究表明,BIA在体组成测量方面变异性较大,难以提供高准确度的结果。近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BIA的可靠性有所提升,但它仍然无法完全取代更为严谨的四 compartment model(4C)或其他放射影像技术,如DXA和MRI。
现如今,市面上的多种设备已能够利用BIA进行人体组成分析,并提供消费者一个相对简便的选择。然而,这些消费者级别的设备一般都会低估体脂肪,平均差异可达5公斤。相对之下,临床使用的仪器则被认为在准确性上更具优势。
研究显示,脱水状态会显著影响BIA的数据,导致过高的体脂肪估算。
在进行BIA测量前的饮食和运动状况,同样会干扰测量结果。当一个人在进食后不久进行BIA时,测得的体脂肪百分比可能比实际值低,变化幅度最高可达4.2%。而在进行中度运动后,体内的电阻会下降,这也会导致无脂肪体重的夸大估算。相对地,运动后几小时进行测量通常会更为准确,因此专家建议在运动后等待片刻再进行BIA。
针对个人而言,BIA可用于团体的初步分析,但若希望追踪个体的体组成变化,则需要注意使用设备的种类及测量方法的严谨性。事实上,BIA的测量配置多种多样,两电极的配置在准确性上往往比不上四电极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电极系统的发展让身体各个部位的阻抗得以同时测量,精度相对提高。
多频率的测试在某些设备中被证实可以与DXA测量提供更高的相关性。
尽管如此,准确性依然是一个问题。根据数据,BIA的测量结果在与DXA、MRI等参考技术进行对比时,标准差大约在10%上下,显示BIA仍存在偏差。因此,将BIA结果视作参考而非绝对准确值尤为重要。
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曾经描述人体组织的电气性质。随着时间推进,1960年代的研究首次利用电阻抗评估整体水分含量,而后的实验逐步完善了BIA技术,使之成为今天更为广泛使用的工具。今年来,BIA的使用也逐渐进入了智慧手表等穿戴设备,提供了更方便的健康追踪方案。
从便携性、检测精度到使用便利性,BIA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对身体组成的理解。
随着BIA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健康追踪可能变得更加普及。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在掌握个体健康方面获得更高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