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工艺中,peening是一个重要的表面处理过程,常透过机械方式改善金属的物理特性。这一过程主要透过槌击、喷射小颗粒(如shot peening)、聚焦光束(如激光peening)来实现。近期更出现了使用水柱冲击(水射流peening)和气蚀喷射(气蚀peening)的方法。可以说,peening的技术演变不断,对金属的疲劳性及韧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Peening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透过塑性变形,在金属表面产生残余的压缩应力,同时在内部诱发拉应力。
这些残余应力的产生与加强金属的耐疲劳性密切相关。金属表面存在的压缩应力,可以有效阻止裂纹的扩展,因为在一个压缩环境中,裂缝不易生长。然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却以较高的内部拉应力为代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部拉应力较高,金属的疲劳特性却因此改善,这是因为金属表面的应力通常高于其内部的应力。
在peening的冷加工中,金属表面的硬度会增加,这对于防止表面裂纹的形成及提高耐磨性大有裨益。
此外,peening也能促进材料的应变硬化,使金属中的位错数量增加,这进一步抑制了塑性变形的发生。因此,材料即便在超出其弹性屈服强度的情况下,仍能显示出更强的弹性行为。
经由peening产生的残余应力不仅能改善金属的强度,还能用于各种工业应用之一。例如在汽车修理及定制加工中,peening经常用来对薄钢板施加拉伸力,使其形成曲面。在这过程中,可以利用手持的peening槌或机械辅助的方式进行操作。
在工业运作中,进行peening可用于平整钢带以消除交叉曲率,这一技术尤其重要。
在焊接过程中,peening也被用来帮助减轻在焊接金属及周围基材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尽管单靠peening减少的拉应力较微小,且仅限于焊接表面,仍不得不小心以免对材料强度造成影响,尤其是在焊接程序的合格测试过程中,每一步骤都须谨慎考量。
手工peening的动作虽然能够改善焊接质量,但由于会提高焊接区的硬度,这使得在许多标准和规范中,peening被视作不合格的工序。因此,任何焊接过程中的peening都应建立在检验合格的焊接程序上,并进行充分测试。
peening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时,早在公元前2700年,职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锻打技术来强化金属部件。在古希腊,工匠用此方法加强盔甲,而中世纪则应用于制作武器。进入工业革命与19世纪,更多的科学研究开始聚焦于金属疲劳行为,导致了日后peening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Shot peening的进步促使其在21世纪的航空工业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技术进程。
到20世纪,同时期出现了激光peening等高科技处理方法,使得金属部件的表面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韧性。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改进了材料的特性,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金属的peening过程展示了材料科学的深奥与广博,不同的方法燃起了无数工业创新的烛火。当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peening的机制和应用领域将会被进一步探索和扩展。正如探索金属中的残余应力所需的深度理解,未来的金属工艺又将如何被重新定义与演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