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幸福感的浩瀚海洋中,主观幸福感 (SWB) 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Ed Diener 在1984年提出,并且透过他的三元模式,将主观幸福感分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情感反应(包括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认知评价(如生活满意度)以及意义与目的的感知。这些组成部分不但在实证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也为我们理解个体如何感知生活质量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通常着眼于个体如何评价自身的生活,包括在特定事件中情感的快乐和痛苦经历,以及对于所谓「美好生活」的认知评价。
按照 Diener 的理论,主观幸福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情感、生活满意度以及优雅的生活意义(即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以下将针对这三个于幸福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进行深入介绍。
情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导因素之一。它关乎个体的情绪及心情,情感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令人不快的。有研究指出,获得奖励的感觉与正负情感是独立的,并有可能互相影响。不同年龄层在评估主观幸福感时的情感方式可能会有所变化,这使得我们在理解SWB时需要考虑情感在各年龄层中的表现差异。
作为认知组成的一部分,生活满意度通常以全球评价方式来衡量其结果。普遍认为,生活满意度是包含对于自我生活各领域(如工作满意度)的评估,也是幸福感的一个稳定组成部分。长期来看,生活满意度的测评往往牵涉个体一生的幸福感,因此它的研究对于增进社会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满意度可以影响一个人对生活的整体看法和情感反应,反映着他们对于生活的期待与现实的对比。
在主观幸福感中的另外一个核心部分是优雅的生活意义。它强调实现自我潜能的重要性,例如透过追求意义和目的达成「蓬勃发展」。虽然目前对于如何可靠地量化此组成部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但许多心理学专家已经认识到,生活中的意义感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部分。
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通常分别独立测量。生活满意度透过自我报告方式进行,如问卷调查。而情感平衡则是透过量度正负情感的方式来进行。有些测量方法如PANAS量表,专门用于量化人们的情感状况。尽管自我报告是主观幸福感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然而,这类方法也存在着偏误的风险,例如受访者可能因尴尬而不完全诚实。
此外,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 及日常重建方法亦愈加受到重视,这些方式能更准确反映参与者的即时情绪与所面对的挑战。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大多数强调「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影响。在自上而下的观点中,个体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其如何感知生活的事件。而自下而上的观点则认为快乐主要源于快乐的经历以及外部的情境因素。在这方面,健康状况与情感情绪的体验都被认为是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的因素。
综上所述,主观幸福感的三大组成成为我们探究个体幸福的价值所在。这不仅促使我们去更深入地认识自我,还鼓励社会在更广泛的范畴中寻求幸福的基础。你是否明白了,在追求幸福的旅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哪些潜在的资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