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敬礼,又被称为希特勒敬礼或胜利敬礼,曾是纳粹德国的一种问候手势。这个手势的特征是将右臂从肩膀延展到空中,并保持手臂直立。通常,进行敬礼的人会说「希特勒万岁!」、 「领袖万岁!」或「胜利万岁!」。虽然这种敬礼在1926年被纳粹党正式采纳,但早在1921年,这个手势便在党内部使用,以表示对阿道夫·希特勒的服从和对德国的赞美。
「这种手势不仅是对希特勒本人的臣服,也是向世界宣示党的忠诚。」
纳粹敬礼的要求是绝对的,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但军事人员通常可以选择传统的军事敬礼。据了解,这种敬礼的使用在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未遂刺杀事件后,变得更加严格。今天,在德国、奥地利和斯洛伐克,任何形式的纳粹敬礼都是非法的,而在意大利,仅在试图恢复已经解散的法西斯党的新生时使用才算犯罪。
早在1900年前后,「希尔」这个问候语在泛德国主义运动中愈加流行。纳粹主义者从超级民族主义者乔治·里特·冯·施内雷尔所领导的阿尔勒德德派中受到启发,随着党的活动,这个问候语开始与纳粹运动紧密结合。希特勒的教育背景与早期的泛德国主义运动都影响了他对「希尔」这个词的采用。将泛德国主义问候用于政治活动让希特勒的支持者感受到更强的政治归属感。
「纳粹敬礼不仅是个人的表现,还能激起群众的激情和忠诚。」
这项手势的形式常常回顾至古罗马的习俗。虽然没有古罗马的艺术品直接展示这一手势,但巴黎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在1784年的绘画作品中运用了类似的动作。这样的做法在法国古典艺术中颇具代表性,随着美国《效忠于国旗誓词》的面世,这一动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该誓词也附带了一个相似的敬礼动作,称为贝拉美敬礼。
当希特勒掌权后,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敬礼迅速融入了德国的社会文化。公务员和民间组织的一些成员在正式场合必须使用希特勒敬礼,甚至邮差在递送邮件时也以此来问候。小型的金属招牌到处悬挂,提醒人民使用希特勒的敬礼。在1934年的纽伦堡大会上,观众以「捍卫我们的国家」的口号呼应着。这种敬礼的广泛使用,实际上是对每个德国人内心深处的政治化,显示了纳粹运动在那段时间对国民生活的全方位渗透。
「这一敬礼的普及,如同在创造一种集体意识,使得整个社会都沉浸在纳粹的思想体系中。」
即使在这样的政治压迫下,仍有一些人进行了嘲讽。例如,常见的玩笑寻找了对「希特勒」这个名字的幽默扭曲,以此来反抗这种压迫。社会上的艺术家和文人也试图以幽默来对抗这种政治迫害,但这在当时是极其危险且不得人心的。
二战结束后,随着德国对纳粹主义的反思,今天的德国明确禁止纳粹敬礼的使用,并规定相关言辞的使用是违法的,违者可面临长达三年的监禁。当前的法律允许艺术、学术和科学上对该敬礼的研究,但任何贬低他人的情况也是禁止的。奥地利对此类行为的禁止同样严厉,自战后即开始实施。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再次出现的纳粹符号和手势,世界各地的法律及社会对其态度严苛。面对历史的沉重教训,人们也在不断探讨个体在政治中应有的角色和责任。如今这些过去的表象,是否对现代社会仍有警示和启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