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注册是将不同数据集转换为同一坐标系的过程。这些数据可能涉及多个摄影照片、来自不同感测器的数据、不同的时间、深度或视角。影像注册在计算机视觉、医学影像、军事自动目标识别以及从卫星汇编和分析图像及数据中都可以见到其应用。
注册过程的核心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或整合来自不同测量的方法所取得的数据。
影像注册算法主要可以分为基于强度的算法和基于特征的算法。前者透过比较影像的强度模式来进行注册,而后者则是寻找影像中各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影像注册的过程通常将一张影像称为移动影像,另一张则是目标影像,移动影像需要进行空间变换以与目标影像对齐。
影像注册的算法根据所使用的变换模型也可以进行分类。主要有线性变换和非刚性变换两大类。线性变换包括旋转、缩放、平移等,它的全球性特点使其无法有效建模影像之间的局部几何差异。而非刚性变换则允许对目标影像进行局部扭曲,以便与参考影像对齐。
非刚性变换的例子包括稀疏基函数、物理连续模型以及大变形模型等。
影像注册的过程还涉及多种变换模型,例如通过参数化来描述这些变换。举个例子,整幅影像的平移可用一个平移向量来描述这一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影像注册方法基于保持结构的变变形,能够在影像转换过程中实现平滑变形的方式。这些变换也被应用于医学影像,特别是在不同的成像设备间进行比较时。
影像注册的方法可以根据运算域进行分类,包括空间方法和频域方法。空间方法通常在影像域中进行,透过强度模式或特征进行配对。相对地,频域方法则是在变换域内寻找注册的参数,并且对简单的变换如平移、旋转和缩放特别有效。
例如,通过相位相关方法处理一对影像时,可以产生包含唯一峰值的第三张影像,其位置对应于影像间的相对平移。
影像注册还可以根据其自动化程度进行分类,包括手动、互动、半自动及自动的注册方法。这些不同方法的选择视乎具体的应用需求以及所需的操作精度。
影像注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这在许多变化检测应用中尤其重要,包括医学诊断。当数字图像的像素代表数公里的空间距离时,一个不确定的影像注册可能意味着解决方案与真实情况可能相差数公里。
影像注册的应用范围遍及遥感、计算机视觉以及医学影像等领域,这些技术无疑为我们理解不同时间和不同视角下的影像间的关系开启了新视野。
在医学影像中,影像注册可用于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数据比较及肿瘤监测等。它还可用于将患者数据注册至解剖图谱,如神经影像学中的Talairach图谱。天文摄影中,影像对齐和堆叠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以提高对微弱物体的信号与杂讯比。此外,这项技术还能在实时跑步中、在嵌入式装置(如相机、手机)上有效运行。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能否克服影像注册中的不确定性,实现更精确的数据融合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