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各种传染病的威胁时,免疫系统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存机会。免疫,或称免疫接种,是指个体的免疫系统对感染性病原(免疫原)进行强化的过程。当身体接触到外来的分子时,它会启动免疫反应,并发展出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应对再次遭遇。这便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功能。
透过控制的方式让人体接触免疫原,能让身体学会保护自身:这便称为主动免疫。
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元素包括T细胞、B细胞以及B细胞产生的抗体。这些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能够快速反应,对抗第二次接触外来分子的挑战。
被动免疫则是直接将这些免疫元素引入体内,而非由身体自行产生。免疫的方式有多种,自然免疫是指那些抵抗过某种病原体的生物所获得的免疫力,而人工免疫最主要的形式便是接种疫苗。
在过去几十年中,疫苗已成功减少多种可预防之疾病的发病与死亡率。
接种疫苗代表了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成就。自 1979 年起,美国便已经消除了小儿麻痹症,而世界上其他地方仍然有其风险存在。接种疫苗的有效性不仅能够防止疾病的严重发展,还能降低某些传染病的传播率。
疫苗的历史可追溯到数世纪前,当时人们只能通过遭遇疾病并存活下来获得免疫。以天花为例,早在中国的文献中记载了通过接种小天花皮肤的粉末来获得免疫的做法。虽然这样的措施死亡率仍然存在,但比起自然感染的死亡率要低得多。
直到1798年,爱德华·贾纳发明了使用牛痘接种的方法,这个相对安全的疫苗接种技术逐渐取代了天花的传统接种技术,并开启了疫苗接种的新篇章。
疫苗技术的发展是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突破,也为后来对其他疾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主动免疫通常是指通过自然接触微生物或藉由疫苗接种来激活免疫系统,这样一来,身体便能够在再次遭遇同样病原时,迅速进行有效反应。与此相比,被动免疫则是将已经合成的免疫体系元素直接输入人体,这种方式的效果即时但持续时间较短。
例如,母亲在妊娠期间向胎儿传递抗体,就是一种自然的被动免疫,而人工被动免疫多用于突发疫情中,或作为某些毒素的紧急治疗。
免疫接种的社会外部效应,表现在不仅能保护接种者,还能保护周围未接种的人群。这种群体免疫的现象常常未能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反映,造成一些人选择不接种疫苗,导致公共健康风险上升。
若个体的私人边际效益低于社会边际效益,则会导致免疫接种的消费不足。
此时,政府的介入便非常重要,藉由补助等措施提高接种率以获得社会最佳结果。即使有此举措,某些社会群体仍会因为健康风险的疑虑而不愿接种疫苗,造成社会免疫达不到最佳水平。
在美国,族裔和种族显著影响人们对预防和治疗健康服务的利用与健康结果。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群体的免疫接种率低于其他族裔,这些差异导致了相对高的死因率。
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间,非裔美国人的死亡率高于白人,这一现象明显受到疫苗接种率低的影响。
透过免疫接种的普及,我们能够有效的保护个体,也能进一步改善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然而,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克服社会中存在的免疫接种障碍以建立更强大的社会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