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是一门专注于寻找、识别、描述、分类及命名植物的科学。这是生物分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与植物系统学密切相关。实际上,植物系统学着重于植物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化,尤其是在较高的分类层级;而植物分类则专注于植物标本的实际处理。然而,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的准确关系,随着目标和方法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植物分类以群体的特征作为根据,对有共同特征的生物进行分组。
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多项特征:植物的细胞壁由纤维素构成,存在多倍体情况,并且它们表现出静态成长的特性。植物能透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有机能量,而动物则必须摄取有机分子。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这是一群能够互相繁殖并有共同相似性的小组;而更广泛的分类单位则是属。几个属形成一个科,多个科则合称为目。
植物的命名和分类历史悠久,其关键概念源自于对植物特征的观察。最早的植物学术语「被子植物」源于希腊文,意指「瓶」和「种子」的结合。在1690年,Paul Hermann首次使用「Angiospermae」这一术语,主要针对一小部分现今所称的被子植物。 Hermann将带有果实的开花植物与无果的植物进行了初步区分。
被子植物的名词历经多次演变,直到1827年,Robert Brown 发现了真正的裸子胚珠,才彻底改变了这些名词的涵义。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基本区分使得植物学家得以更准确地理解植物的演化与关系。 1851年,Hofmeister发现开花植物中的胚囊变化,进一步确定了裸子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关系。此后,「被子植物」这个名词逐渐被接受,涵盖了所有的开花植物(不包括裸子植物),其中包括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现今的植物分类系统包括多个系统,如APG系统、Cronquist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发展是为了让植物的命名和分类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这些分类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对植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研究,进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个植物分类的主要目标是植物的识别、分类及描述。
植物识别是通过与先前收集的标本比较,来确定未知植物身份的过程,而植物分类则是将已知植物划分到显示某种关系的群组或类别。科学分类遵循着一套标准化的规则,将不同层级的分类组织成整齐的层次。当一个植物标本被确认后,其名称及特性便得到确定。
植物描述则是对新发现物种的正式描述,通常以科学论文形式发表,并遵循国际植物命名法则的指引。这一系统的目的在于为未来的标本命名和编目提供一个组织化的系统,并反映出植物之间的科学关系。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及多次的修订之后,植物的分类学如今正面临持续的变革与挑战。这不禁让人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分类的未来又会如何演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