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社会中,约15至20%的人口被认为是高度敏感的人(HSP),这些人拥有一种称为感觉处理敏感性(SPS)的个性特质。这项特质不仅是对外部刺激的敏感度,还涉及到情感、社交以及认知的深度处理。
感觉处理敏感性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增强敏感度,以及对于各种物理、社会和情感刺激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处理。
许多研究指出,高度敏感人士在陌生情境下容易感到焦虑,因此他们往往会「暂停检查」,评估周遭的环境。他们对微小的刺激更为敏感,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时,做出更为谨慎的反应。
感觉处理敏感性(SPS)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990年代中期由心理学家伊莲·阿隆(Elaine Aron)及其丈夫亚瑟·阿隆(Arthur Aron)所提出。 1996年,伊莲·阿隆出版的《高度敏感的人》一书,随后便引发了对该特质的广泛研究。
人们拥有的高SPS并不是一种病症,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策略,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这一特质让一些个体在感知和应对世界时超越了一般人的理解,他们对痛苦、兴奋等情绪反应也更加强烈,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这种增强的感知能力能为他们的生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根据Boterberg等人(2016)的研究,高SPS被描述为一种个性特征,具有更高的外部刺激反应性和更深层的认知处理。这意味着,对于设置的刺激,比如嘈杂的环境或是刺激的食物,HSPs会比常人更快感受到其影响,这样的特质使他们在面对环境挑战时更加小心谨慎。
高SPS的人通常会因为与刺激的低检验阈值而更容易感到不安和过度刺激。
另一方面,SPS的研究也表明,这样的特质有可能与环境中的正面经历相互作用,使HSPs在某些情况下能够享受更美好的人生体验。这一点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
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社会上对他们的认知常常存在误解。外界可能会将高度敏感视为软弱或是懦弱的表现,却不知这其实是人类进化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特质。
高度敏感并不等同于孤僻或社交障碍,这是每个人对世界的不同感知方式。
以上观点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即在高度敏感的个体中,他们的基因变异可能会与神经化学物质有关联,从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处理与环境反应模式。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高度敏感的特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部分,这使得某些人能以更敏锐的眼光感知周遭环境。然而,这种特质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高敏感人士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