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期间,核武器的存在引发了众多理论和策略的讨论。其中,「核武器使用目标选择理论」(NUTS)是对抗「互保毁灭理论」(MAD)的一种假设,这两种理论在核战略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NUTS理论基本上主张,有限核武交换是可能的,而核武器只不过是升级等级上的又一道门槛,这一观点源自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这一理论的出现,对核武器的使用和反应提出了全新的思考。
核武器的存在不仅仅是毁灭的象征,还可能成为有限冲突中的一种战略选择。
反力量打击是指对敌方核武器的攻击,旨在于其可使用之前摧毁敌方的武器。建立一个有效的首次打击能力,需要具备高达 100% 效果的反力量攻击能力。这样的攻击受到早期预警雷达系统的影响,使得快速识别和反应成为可能。此外,潜射弹道导弹和道路移动核导弹如苏联的SS-20使核武器更难以定位和目标化。虽然NUTS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有限核战争是可行的,但实现此类攻击的能力昂贵且复杂。
反力量武器必须拥有更高的精确性,这会大幅提升相对成本。
一些NUTS的支持者认为,在小规模攻击的情况下,例如袭击某个城市,互保毁灭的威慑力不再可信。这种情况下,全面的核回应将摧毁所有敌方城市,解除攻击者的任何制约,并使得被攻击国无法进行谈判。针对这种情况,遵循NUTS风格的国家更可能以有限的攻击回应,针对一个或多个敌方城市进行打击。
鉴于NUTS理论假设有限的核战争是可以取胜的,MAD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导弹防御系统应该放弃的观点在NUTS信徒中并不普遍。他们认为导弹防御系统会是正面力量,能够抵御有限的核攻击,并提高反力量攻击的成功机率。尽管如此,防御有限攻击也可能使对手激励发起大规模攻击,此时防御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此外,成功的反力量攻击提高了预防性攻击的诱因,这增加了错误信号引发大规模反应的风险。
NUTS理论在美国对多种首次打击武器的采用中有所体现,例如Trident II和Minuteman III核导弹,这两者均拥有极低的圆周误差(CEP)。这些武器的精准度使得直接摧毁发射井几乎成为可能。美国在核对峙中不断推进多个计画,以提升自身的战略地位,其中隐形轰炸机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首次打击武器。然而,苏联则对有限选项和控制升级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他们的核威慑理论强调在任何核使用情况下都会有大规模反击。尽管如此,美国始终未对任何敌手作出「不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认为这会削弱威慑效果。
美国的核政策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引发了对其一致性的质疑。
总结而言,NUTS理论对核武器的使用及战略思考提出了重要挑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检视核威慑的当代意义。这一理论揭示了在核武器的存在下,战争可能并非绝对的毁灭,而是一种战略选择。然而,这样的选择真的能够带来持久和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