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极端气候挑战的情况下,缅甸的农民与政府正努力寻找方法,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及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粮食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这也促使了多样化的应对策略的诞生。
有数据显示,缅甸的干燥区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这使得大部分依赖雨水灌溉的农业活动变得脆弱。
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缅甸的气候特征逐渐明显。从11月到2月,冬季的气候较为凉爽,而极端的炎热则集中在3月和4月。雨季通常从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这段时间,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雨。然而,在干旱的中部地区,这些雨量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中,超过70%的生计依赖自然资本,其中40%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农业、畜牧业、渔业及林业密切相关。
在应对干旱的情况下,「应对气候变化对缅甸干旱区水资源及粮食安全风险」的项目成为了当地的希望。该项目由缅甸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适应基金共同推进,向农户提供气候抗性强的脉豆及其他作物种子,并支持相关的养殖技术。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产能力,也减少了食品不安全的风险。
此外,随着社区对森林的重视,过去砍伐树木以获取燃料和木材的现象正在减少。社区成员开始参与森林的建立与管理,这对改善土壤状况、减少地表径流和防止侵蚀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报导,该项目的推行使得近30,000个家庭获得了增强的水资源捕获与储存能力,包括扩建社区塘、修建引水渠及保护超过4,000公顷的小流域。
缅甸还面临其他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挑战,例如饱和的西南季风导致的洪灾。在这些震撼的天气状况下,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正在努力破坏社区的脆弱链接,建立更加韧性的基础设施,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除了农业及水资源的管理,当地还特别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透过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缅甸政府希望能够降低碳排放并改善全国的能源供应,这对于稳定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冲击,缅甸政府于2016年加入了巴黎协定,并制定了全国气候变化政策。
上述措施中,教育与培训同样不可忽视。透过各种项目,农民获得了新的农耕技术,帮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的天气条件时,依然能够维持稳定的生产。具体来说,这些技术包括培育耐热作物及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
除了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合作,社区的参与也是关键。学会如何在逆境中自我保护,让他们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保持稳定的粮食供应。因此,未来在面对更严酷的气候挑战时,如何在保持生计的同时改善环境条件,成为了缅甸人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