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绒毛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挖洞蟹,以其毛茸茸的爪子而闻名。这种蟹主要分布在从韩国到中国福建的东亚河流和沿海栖息地。尽管它在中国是一道受欢迎的美食,但近年来它在欧洲和北美的扩散,引发了环保人士的担忧,因为它被视为入侵物种。
这种物种在欧盟的入侵外来物种名单上,禁止其进口和贸易。
中国绒毛蟹的主要特征是其爪子上密集的黑色绒毛,身体大小约与人的手掌相当,腿的长度约是其3至10厘米宽的甲壳的两倍。这种蟹长期生活于淡水中,并会回到海洋繁殖,寿命可达五年,具体取决于所在环境。
在养殖场报告中,这种蟹通常需要一到三年才能成熟,而在较冷的欧洲气候中,成熟可能需要四到五年。当成熟后,它会向下游迁移,在潮汐河口达到性成熟。繁殖后,雌蟹则向海撤退,在较深的水域过冬,春天再回到咸水中产卵。由于微塑料的增加,对这些蟹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其新陈代谢与生长。
中国绒毛蟹的繁殖过程相当独特。它们会在每年的八月底开始向下游迁移,这期间蟹会进入青春期并发展性别器官。雌蟹在交配后24小时内会产卵,这些卵会附着在它们的腹部,随即返回河口。卵在冬季孵化,而后浮游于淡水和咸水之间。
蜕变为幼蟹的过程对这种蟹的生存至关重要,它们的产卵量会受到繁殖寿命的影响。
这种中国绒毛蟹迅速从亚洲扩散至北美和欧洲,引起了对其可能抢夺本地物种资源的担忧。这些蟹可造成对堤防的破坏并导致排水系统堵塞。 1995年,有报导指出格林威治的居民在泰晤士河看到中国绒毛蟹,2014年在苏格兰的克莱德河也发现了这种蟹。它们甚至在游泳池中栖息,并且在某些地点已经出现数百英里远的内陆。
美国对中国绒毛蟹的进口、运输及拥有有严格限制,因为误释或逃逸可能会将这些蟹传播至未感染水域。在霍德森河和切萨皮克湾等地,当地的原生蟹鱼群可能会受到入侵的影响,具体情况尚不明朗。中国绒毛蟹最早在美国东海岸被确认的记录是2005年在马里兰州的切萨皮克湾。
在上海及东部地区,中国绒毛蟹是一道秋季的美味佳肴,特别是雌蟹的蟹膏在农历九月成熟,雄蟹则在十月。而来自阳澄湖的蟹因为肉质更加鲜美而受到推崇,通常出口至上海和香港等地。这种蟹从而成为商业活动的新型来源,但也带来了过度捕捞的风险。
随着这些蟹的商业价值增加,假冒阳澄湖蟹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困扰着市场。
目前,治理中国绒毛蟹的措施显得相当困难。由于其繁殖能力极高,加之生理耐受性强,许多策略如捕捉、设置隔离障碍等都无法有效控制其数量。部分地区已开始讨论在河口捕捉繁殖蟹的方案,但这一计画的执行仍面临许多挑战。捕捉蟹的方法也不像预期那般成功,尤其难以避免其在堤坝上的跃越。
中国绒毛蟹的扩散显示出生态系统管理的复杂性,对环境及人类社会都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而我们面对的究竟是美味与生态之间的两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