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简称IOS)正逐渐引起各界的关注,这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术中出现血液短缺的风险。通过这种方法,医生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收集病人自身失去的血液,并再次输回病人体内。随着传统异体输血技术所伴随的风险愈发显著,自体血液回收逐渐被视为一项安全的新选择。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不仅能减少对外部捐赠血液的依赖,还能降低手术过程中的多种致命风险。
尽管当前医学技术已经在传染病的筛检和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肝炎病毒、艾滋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有所降低,但提供安全的输血依然是全球医疗的挑战。
在许多国家,由于人为错误,如病人身份识别的失误和错误抽样,所造成的风险可能超过可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而常见的异体输血风险,如过敏反应、急性肺损伤(TRALI)和输血相关的圆形积液(TACO),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各种医疗仪器将病人手术中失去的血液重新收集并处理。这些技术可以分为多种方式,其中包括:
红血球洗涤装置通过离心或滤过的方式,清洗回收的血液,去除潜在的有害物质与血浆蛋白,将纯净的红血球重新输回病人体内,以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
这一方法通常适用于心肺搭桥手术的情境中,术中所用的血液循环系统可在手术后将稀释的全血转移到病人身上。不过,这些输回的血液中仍可能含有有害物质,需经过适当的处理后才能再次使用。
超滤装置能够过滤病人的全血,去除多余的非细胞性血浆水分和低分子溶质,保留对维持凝血功能至关重要的成分,如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这样的过程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凝血状态,使得血液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功能。
随着宗教信仰背景(如耶和华见证人)及个人选择的影响,无血手术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病人选择这样的手术方式,以避免接受异体输血带来的风险。对于这些病人来说,自体血液回收提供了可靠和安全的解决方案,使其能够在不受外部血液资源限制的情况下,包括在手术过程中维持血容量和生理平衡。
在无血手术中,医疗团队的专业知识和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相结合将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病人预后。
随着自体血液回收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未来在临床应用方面有着广阔的潜力。医疗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项技术的研究与培训,以确保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选择能更加安全和有效。在全球对于血液短缺的关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自体血液回收或许将成为未来医疗的新标竿。
我们是否能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合理利用自体血液回收,进一步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