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血斑测试(DBS)是一种生物取样方法,通过将血液样本吸取并干燥在滤纸上进行检测。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样本运输的便捷性,还能应用于各种分析技术,如DNA扩增或高效能液相色谱法。尤其在HIV检测方面,干血斑测试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选择。
干血斑的概念最早由Ivar Bang于1913年提出。随着1963年Robert Guthrie在苏格兰引入了利用小动物血液进行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的想法,干血斑成为公共健康筛查的重要工具。自1969年至1970年以来,使用Guthrie卡进行新生儿筛查普遍化,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使用此方法筛查苯酮尿症、新生瘫随性代谢异常等疾病,甚至包括HIV感染。
由于对样本敏感度和特异性的限制,干血斑测试在许多年来的应用受到制约。然而,随着单克隆抗体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技术进步,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到2001年,利用干血斑检测的分析物已超过175种,包括从脂肪酸到多种病毒和微生物的抗体等。 20世纪的干血及其衍生技术的发展为各类疾病的筛查奠定了基础。 1953年,干血检测用于酶测试的报告被首次发布,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种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持续增长。
干血斑样本收集的过程相当简单。使用尖锋利的针头从手指、脚跟或脚趾上抽取几滴血,然后将血滴置于专用的吸收滤纸上,让血液饱和滤纸并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数小时。样本在实验室中,技术人员会使用自动或手动的穿孔工具,提取干燥血液的圆片,以便进行后续的检测和分析。
干血斑测试的技术特别适合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为HIV感染的婴儿提供诊断服务。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对冷藏的需求,还因其侵入性极低而获得了更多的接受度。相对于传统的ELISA抗体测试,干血斑测试能直接检测到HIV病毒的基因物质,这有效避免了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
尽管干血槟测试在诊断方面的灵敏度仍需提高,但其在监测HIV流行程度方面是有潜在用途的。
干血斑的稳定性可以归因于生物学材料固定在滤纸基质上,干燥过程中排除了水分,从而避免了蛋白酶或核酸酶的活性。此外,生物材料的结合还可抑制可能干扰各种核酸扩增方法的抑制剂影响。
干血斑测试的巨大优势在于其极低的细菌污染及溶血风险,以及简便的非侵入式和经济实惠的收集方式。这种方法可长期存储样本,而不会让样本的分析物遭受劣变的影响。然而,它仍面临样本量、分析物回收、血红素效应等挑战,这些均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
干血斑测试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血液检测的看法,也为HIV等疾病的筛查提供了新的赋能。随着科研技术的持续进步,这一领域的潜力未来可能会进一步释放。那么,在未来的诊断科技中,干血斑测试会成为标准的检测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