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机构依赖于这些系统来协助做出关键决策。然而,这些 AI 系统经常被称为「黑箱」,因为即使是其设计者也无法轻易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做出特定决定。随着对解释性人工智能(XAI)研究的兴起,这一情况有望改变,因为研究者们探讨如何揭示 AI 算法背后的推理过程。
解释性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增强使用者对 AI 系统的信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使用这些技术。
解释性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在于提供端用户理解 AI 如何进行决策的能力。这一领域的主要焦点是澄清 AI 系统的决策过程,以便让用户能够评估其安全性和追查自动化决策的背后原因。简而言之,XAI 希望通过增强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使人们能够了解 AI 系统的运行逻辑。
XAI 的出现旨在回应用户对于 AI 决策过程的质疑和担忧,尤其是在医疗、金融和法律等敏感行业,理解 AI 的决策依据至关重要。
黑箱模型难以解释,即使是领域专家也难以理解其内部运作。
在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算法通常被分类为白箱模型和黑箱模型。白箱模型的决策过程透明,容易让专家理解;而黑箱模型则极难解释,甚至连设计者也难以进行合理分析。 XAI 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提高这些黑箱模型的解释性,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在必要时对 AI 的决策进行审核和挑战。
解释性可通过三个原则来理解:透明性、可解释性和解释能力。透明性指的是设计者可以描述和解释从训练数据中提取模型参数的过程;可解释性则是用户可以理解模型输出并提供决策基础的能力;解释能力则涵盖了解决方案中用于形成决策的特征。
如果一个算法能够满足这些原则,那么它就能为决策提供合理的解释,并被用户所信任。
在探讨 AI 模型的解释性时,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技术来分析模型的运行。例如,部分依赖图可以显示输入特征对预测结果的边际影响;SHAP 值则帮助用户可视化每个输入特征对模型输出的贡献。
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型,还有多种其他技术,例如局部可解释模型(LIME),它通过用简单模型局部地解释当前模型的输出,从而提供了一种可接受的解释手段。
使用解释性技术可以帮助确保 AI 模型不会基于不相关或不公平的标准做出决策。
在 1970 年至 1990 年间,有一些象征性推理系统如 MYCIN 和 SOPHIE,这些系统能够对其推理过程进行解释。 MYCIN 是一个早期的诊断系统,它能够解释其诊断过程中所依据的手工编码规则,特别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对于 AI 偏见及决策过程透明度的担忧增加,XAI 应运而生。许多学术机构和企业开始专注于开发工具来检测其系统中潜在的偏见和不公平行为。
随着监管机构和一般用户对 AI 系统的依赖度增加,需求透明的自动化决策过程变得日益迫切。例如,欧盟在其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引入了「解释权」,旨在解决算法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带来的潜在问题。
然而,尽管对于解释性人工智能的研究不断增长,这些系统仍然面临各种挑战,例如恶意方可能利用了解释性技术的弱点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当我们享受 AI 带来的便利时,是否也要警惕其内部运作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