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呼吸系统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结构,通过这个系统,它们能够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昆虫的呼吸过程起始于一系列外部开口,称为螺旋孔,这些螺旋孔的作用如同肌肉阀门,能够控制气体的进出。气体进入后,会进一步通过一个密集的管道网络,称为气管,供应氧气给昆虫的身体各个细胞并排除二氧化碳。
昆虫的螺旋孔位于外骨骼上,主要功能是让空气进入气管。这些螺旋孔可有效地打开或关闭,以减少水分的流失。当周围的收缩肌肉收缩时,螺旋孔就会关闭;而在肌肉放松时,螺旋孔则会打开。这一过程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同时也会对局部化学刺激做出反应。某些水生昆虫拥有类似的闭合方法,以防止水分进入气管。
螺旋孔周围可能还会长出毛发,以减少空气在开口周围的流动,进一步降低水分的损失。
在大多数昆虫中,螺旋孔位于胸部和腹部的侧面,每个身体节通常有一对螺旋孔。空气流动由小肌肉调节,这些肌肉会操作每个螺旋孔内的一或两个襟翼瓣,通过收缩来关闭螺旋孔,或放松来打开螺旋孔。
空气进入螺旋孔后,首先会进入一个纵向的气管干,然后扩散到一个复杂的分支网络中,该网络由更小且小的气管管道组成,能够到达身体的每个部位。在每个气管分支的末端,有一个特殊的细胞提供一层薄薄的、湿润的界面,用于气体在大气空气和生活细胞之间的交换。
氧气首先在气管液中溶解,然后扩散穿过细胞膜进入邻近细胞的细胞质中。与此同时,作为细胞呼吸的废产品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扩散出细胞,最终通过气管系统排出体外。
气管的每一个分支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源于外胚层的折叠,为昆虫提供了高效率的气体交换能力。
为了防止气管在压力下崩溃,气管的膜壁中有一层薄薄的加固切割(taenidia),这些结构呈螺旋形缠绕,像汽车的加热管或干衣机的排气管一样,使气管具有灵活和伸缩的能力,避免了因弯曲而限制气流的情况。某些部位之所以没有taenidia,是因为这样可以形成可膨胀的气囊,这些气囊类似气球,可以储存空气的储备。
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中,这些临时的空气供应使昆虫能够在高蒸发压力的期间关闭其螺旋孔以节省水分;而水生昆虫则在水下消耗储存的空气,或利用其调节浮力。在换皮期间,当昆虫挣脱旧的外骨骼并扩展新的外骨骼时,气囊会充填并增大。在换皮期间以外,气囊的体积在内部器官扩张时会缩小,为昆虫的新生长提供空间。
对于小型昆虫来说,它们几乎完全依赖于气体的被动扩散和身体活动来促进气体在气管系统内的移动。较大的昆虫则可能需要主动通风气管系统,尤其是在活跃或承受热压时。
这些昆虫通过打开一些螺旋孔并关闭其他螺旋孔,同时利用腹部肌肉交替扩张和收缩身体体积,来实现气体流动。
虽然这些脉动运动能使空气通过纵向气管干从身体的一端冲刷到另一端,但扩散在氧气传递到个别细胞的网络中仍然至关重要。事实上,气体扩散的速率被认为是限制昆虫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地球的古代历史中,比如石炭纪,氧气水平曾非常高 (高达35%),这使得大型昆虫如巨型蜻蜓(meganeura)以及其他蛛形纲生物的演化成为可能。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生态环境与物种演化之间的关系,也揭示了气体交换机制在昆虫生存中的重要性。
科学家们曾认为昆虫透过气体在气管系统中的简单扩散来不断进行气体交换,如今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才发现昆虫的呼吸模式可能是非常多样化的。
近年来,对昆虫通风模式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记录,显示昆虫的呼吸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变异性。某些小型昆虫可能会没有肌肉控制的连续呼吸,而另一些则会利用腹部的肌肉收缩结合螺旋孔的协调开关,来产生周期性的气体交换模式并减少水分损失。这种模式中最极端的形式称为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GC),最新的模型还对周期气体交换中的空气传输机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昆虫的呼吸系统不仅展现了生物对于相关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面对环境变迁时,这些微小生物的呼吸机制会如何演化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