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乌干达和坦尚尼亚之间爆发了持续到1979年6月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乌干达与坦尚尼亚战争或卡盖拉战争。这场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71年,当时军事政变导致伊迪·阿敏推翻了与坦尚尼亚总统朱利乌斯·尼雷尔关系密切的米尔顿·奥博特,二国的外交关系随之恶化。随着阿敏的独裁统治强化,乌干达国内局势逐渐不稳,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性的战争。
阿敏的政权因暴力清洗、经济困难及军队内部的不满而受到动摇。
坦尚尼亚的尼雷尔总统反对阿敏的专制统治,并支持在外流亡的乌干达反对派。 1972年,尼雷尔提供庇护给奥博特和其他反对派,并组织了一小支反抗军队。阿敏对坦尚尼亚的支持表示强烈不满,并发动空袭以报复。尽管双方在1972年达成了《摩加迪休协议》,以防止进一步冲突,但双方关系依然紧张。
至1978年,乌干达军队的内部矛盾加剧,阿敏的统治遭遇严重挑战。
1978年10月,乌干达军队发动了对坦尚尼亚的进攻,这被视为阿敏试图转移国内不稳的注意力。最先的冲突发生在乌干达和坦尚尼亚边界的卡盖拉曙光地区,随后凶狠的军事行动迅速扩展。随着对互相的指责和宣传,双方局势日益恶化,导致坦尚尼亚在11月2日向阿敏宣战,并动员其人民防卫军,开始反攻。
在坦尚尼亚总统尼雷尔的指挥下,坦尚尼亚人民防卫军(TPDF)展开了进攻,而阿敏的盟友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则向乌干达派遣部队以增援。然而,经过短暂的抵抗,乌干达军队在同年3月于卢卡亚展开的一场战役中遭到重创,这场战役使阿敏的军队加速崩溃。
「我们有理由,我们有资源,也有意志对抗阿敏。」
1979年4月,坦尚尼亚和乌干达反对派的联合部队成功攻陷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阿敏因此逃亡,从而结束了他的统治。但是战后的局势并没有迅速稳定下来。乌干达国家解放阵线(UNLF)建立政府,但由于影响力分散而面临重重挑战,政治暴力四起,国内犯罪率飙升。
坦尚尼亚虽然成功推翻了阿敏,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不仅坦尚尼亚的经济受到重创,乌干达也因为内乱而冲突不断,这最终导致了1980年乌干达丛林战争的爆发。一场本可避免的战争,最终却引发了更长期的动荡与苦难。未来的乌干达究竟将如何摆脱过去的阴影重建和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