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53.0 GtCO2eq,这是历史上的最高纪录。相比于2022年,增幅达到1.9%,相当于994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中国、美国、印度、欧盟27国、俄罗斯和巴西成为最大的排放国,它们共同占全球人口的49.8%、全球GDP的63.2%、全球化石燃料消耗的64.2%以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62.7%。
「这些国家的排放数据,不仅影响着全球气候,还可能对未来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居于全球之首。尽管如此,仅仅依赖总排放量来评估各国的责任是不够的,因为这并没有考虑到各国的人口规模。中国的排放量虽然最大,但考虑到其庞大的人口,实际上其人均排放量仍低于美国。
「若以人均排放量来看,中国(9.24吨)的排放量几乎是美国(13.83吨)的三分之二,而巴劳(62.59吨)则是排放人均量最高的国家。」
此外,环境专家指出,传统的以领土为基础的排放量计算方法,也无法完整反映一国的环境影响。因为许多国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实际上是为了其他国家的消费而付出的代价。
例如,亚洲和非洲的许多排放量都是为了生产被运往欧洲和北美的商品,这使得购买者国家难以看到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贡献。
「全球变暖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干旱加剧、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都在提醒我们必须行动。」
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根据科学文献,二氧化碳是人为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最大。随着全球平均气温自工业化以来上升了1.1°C,这不仅威胁着全球生物的多样性,也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在这些高排放国中,印度和中国的排放增长引起了特别的关注。 2023年,印度的相对增幅高达6.1%,而中国则以784万吨的绝对增幅成为全球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这引发了关于如何制定和执行减排政策的激烈讨论。
「环境公益组织呼吁各国政府认识到,仅仅靠国内产出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更大的全球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排放的国际贸易因素也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往往转嫁到最终消费国。这使得一些国家在出口商品时以相对较低的排放成本将责任转移,这值得国际监管机构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与对策。
目前,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尤其在追求经济增长与气候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的困境。各国间的合作愈发显得重要,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对抗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危机。
在未来的日子里,各国需要中止愈加增加的排放,尤其是应该在技术创新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上做出更多投入。如何才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并最终为后代留下可持续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