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中,EPN(O-ethyl O-p-nitrophenyl phenylphosphonothionate)被广泛用作杀虫剂,主要针对如欧洲玉米螟、稻梗螟、棉花虫及烟草芽虫等害虫。然而,近年来有关EPN在人体中转化而引起的毒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这种化合物究竟如何在体内变得更具毒性?
EPN是一种磷醚类的杀虫剂,它的代谢产物EPNO则是一种磷氧类化合物,二者的结构上主要差异在于含氧和含硫的不同。
EPN的毒性源于其抑制乙醯胆碱酯酶(AChE),一种负责分解乙醯胆碱的酶。当EPN进入神经系统后,它会迅速在脂质环境中作用,干扰神经传导,导致乙醯胆碱的积累,进而引发过度刺激的现象。
EPN在人体内会转化为其氧类比物EPNO,这一过程使得EPN的毒性更为显著。由于这种转变,其中的毒性成分将更有效地抑制AChE的活性。
研究发现,EPN不会直接造成毒害,而是通过其代谢产物EPNO来发挥毒性,这使得EPN成为一种具延迟神经毒性影响的化合物。
EPN主要用于农作物的保护,针对多种害虫。然而,它的毒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在人类中,接触EPN后可能会出现流汗、恶心、抽搐等多种症状,甚至会导致重度中毒。
不同实验表明,EPN的毒性因接触的方式(如吸入、皮肤接触等)而异。人类对EPN的耐受性相对较高,但长期或高剂量接触仍然会导致中毒风险。
根据资料,人体每天摄入6毫克EPN长达47天没有明显效果,但提高到9毫克时将出现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
对于长期接触EPN的工人,必须谨慎考量其职业性毒性。各国对EPN的允许暴露极限不同,通常范围在0.1到0.5毫克每立方公尺之间。若接触量超过此极限,便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甚至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在动物实验中,EPN经由皮肤或吸入方式给予,均能引发显著的健康问题,例如肌肉颤动、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的案例。
目前,EPN并没有特效的解毒剂,一旦发生急性中毒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医疗人员可透过静脉或肌肉注射阿托品进行救治,并需定期观察患者的状况,以确保症状获得有效缓解。
中毒症状可能在接触后的12小时内出现,医疗处置必须迅速,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尽管EPN在农业中是有效的杀虫剂,但其带来的健康风险却不容忽视。随着对其毒性影响的研究深入,未来是否有必要重新评估和管控这种化合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