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感受器(CaSR)是一种类C的G蛋白偶联受体,负责感知细胞外钙离子的浓度。它主要分布于甲状旁腺、肾脏的肾小管以及大脑中,奇妙的结构设计使它在钙平衡中的角色令人着迷。在甲状旁腺中,CaSR调控着甲状旁腺激素(PTH)的释放,进而影响全身的钙平衡。而在肾脏中,CaSR则对钙、钾、钠和水的重吸收有抑制效果,具体取决于肾小管的不同区域。
自从1993年Brown等人首次分离出名为BoPCaR的牛甲状旁腺钙感受器以来,对CaSR角色的深入分析一直在持续进行,特别是在甲状旁腺疾病及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上。
CaSR的每个原聚体拥有一个巨大且位于外部的N端细胞外结构,连接形成VFT(狮子捕蝇)结构域。该受体还具有一个半胱氨酸丰富(CR)结构域,将VFT连结至七个跨膜域(7TM)。随后,七个跨膜结构域之后是长的细胞质尾部。尽管尾部并无明确结构,但在受体的运输和磷酸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CaSR是一种同源二聚体。信号传导仅在激动剂与CaSR的同源二聚体结合时发生,单一的原聚体结合是不足以启动信号的。
CaSR拥有多个钙离子及阴离子的结合位点,这些位点的独特设计使得受体能够在不同状态下稳定和激活。具体而言,CaSR有四个钙结合位点,这些位点不仅在稳定细胞外结构上发挥重要作用,也在受体的激活过程中不可或缺。
其中第一个结合位点在不活化状态时与钙离子结合,而其他位点则在受体的活化与不活化状态中都可能发生结合。这意味着钙离子的结合驱动着受体的结构转变,最终导致功能的启动。
CaSR的未活化状态下,受体呈开放构象。在第四个结合位点结合钙后,受体结构发生变化,转为闭合状态,这个变化抑制了PTH的释放。相对地,在细胞内部,该结合反应启动了磷脂酶C途径,可能通过Gqα型G蛋白来进行,最终增加细胞内钙浓度,并抑制PTH的分泌。
钙感受器在调控钙平衡及影响骨质疏松等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其潜在的临床应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CaSR改变的药物如Cinacalcet和Etelcalcetide被称为钙模拟剂,通过附着于钙感受器来减少PTH的释放。虽然在动物研究中发现了抗钙药物在增加骨密度方面的潜力,但在人类的临床试验中结果却令人失望。
不仅如此,CaSR在多种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哮喘及某些癌症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正受到持续的研究与探索。这些发现显示了钙感受器的繁多功能及其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中的重要性。
Kokumi是1989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的味觉感受,它被定义为增强其他风味的感觉,并在口中产生圆润、复杂和丰富的感觉。这种感觉与钙感受器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因为钙感受器在肠道和味蕾周围的存在,显示了其在味觉感知中的潜在角色。
Gamma-glutamyl peptides作为钙感受器的正向调节剂,通过与钙感受器的结合,增强了口中的味觉感知,这一现象为未来味觉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
钙感受器以其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在生理与病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对钙平衡的影响以及在各种疾病中的研究,展示了其未来的潜力。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钙感受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如何重新塑造我们对生物体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