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抗小儿麻痹症(脊髓灰白质炎)的疫苗发展史上,口服疫苗(OPV)因其易于使用和高效的免疫效果,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政策的优先选择。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所有儿童全面接种以防止小儿麻痹症的两种疫苗:注射型疫苗(IPV)和口服型疫苗(OPV)。其中,OPV的特点在于其能够简化接种程序,并在大规模疫苗接种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潜力。
口服疫苗的普及性使其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变得尤为重要,新冠疫情以来,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更需加强对疫苗接种的重视。
口服疫苗的最大优势是在于其施用方便,民众无需专业的注射技术,这一点对于卫生资源不足的地区来说尤其关键。 OPV通常以数滴形式服用,这样的简化使得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行动得以便捷地进行,并降低了因注射而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随着全球疫苗接种工作的展开,口服疫苗的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消除小儿麻痹症的努力中。
OPV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对小儿麻痹症的恐惧,加上发病率持续上升,促使科学家们加紧开发有效疫苗。最早的OPV由阿尔伯特·沙宾(Albert Sabin)于1961年推向市场。沙宾的疫苗虽然安全性较高,但仍然存在疫苗衍生病毒的风险。相对而言,随着疫苗技术的进步,OPV的改进版本,如新型口服疫苗nOPV2于2021年获得紧急授权,以解决这些问题,使疫苗接种更加安全有效。
尽管OPV在小儿麻痹症的防控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疫苗衍生型小儿麻痹症(VAPP)的发生,许多国家转向更安全的注射型疫苗(IPV)。
在许多疫苗接种项目中,资讯不透明和社区的反对声浪往往会导致接种率下降,这一现象在一些地区尤为严重。特别是在非洲部分国家,因为对疫苗的专业知识缺乏以及不实的资讯或偏见,许多家庭拒绝让孩子接种疫苗,这导致小儿麻痹症重新滋生。这提醒我们,在推广疫苗接种的过程中,教育与沟通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展望未来,口服疫苗的研发仍然在持续进步,新的疫苗版本正朝着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迈进。研究者们正在开发针对不同型别小儿麻痹疫苗的基因稳定疫苗,这将进一步提高全球控制小儿麻痹症的效率。这些新型疫苗的推出可能会有效减少与以往疫苗相关的副作用,同时保持其预防效果,为全球免疫接种工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面对如此多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健康界能否成功实现小儿麻痹症的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