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量子点(SiQDs)是一种无金属且生物相容的量子点,其光致发光特性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范围内调整。这些量子点的独特特性来自于其间接带隙,包含长寿命的受激态和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经由多种方法如不成比例、热解和溶液法制备硅量子点,尽管有趣的是,有些溶液法的结果却可能产生碳量子点,而非报告中所提及的硅。同时,硅量子点的独特性能使其潜在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生物影像、发光太阳能浓缩器、发光二极管、感测器,甚至锂离子电池阴极。
硅量子点的独特光学性质为许多应用开启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生物成像领域。
硅在电子设备中的广泛应用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由于其间接带隙,普通的块状硅在光学应用上受到限制。在1990年,Leigh Canham展示了经过电化学与化学溶解处理后的硅晶圆能够发光,这一发现使得多种硅纳米结构的研究开启,包括硅奈米颗粒(量子点)、硅奈米线等。 1990年代初期,首例氧化硅量子点的报导揭示出这类材料在光学方面的潜力,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探索和开发硅量子点的合成方法。随着这些材料合成的可靠性提高,表面钝化的技术也成为关键,旨在使这些材料能够溶液处理,并最小化氧化影响。
从早期的研究到如今的商业化,硅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吸引了广泛的追随者与研究者。
硅量子点的光致发光特性可依照颗粒大小而调整,显示出与传统量子点相似的现象。通过改变颗粒直径,大致可调范围自600 nm的黄色光至1000至1100 nm的近红外光。硅量子点的发光特性主要由两个不同的发光带主导,其中S带通常与大小依赖性光致发光有关,而F带则通常被认为与短暂、大小无关的蓝光致发光相关。这些特性使硅量子点在实现时间探测生物成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长寿命的激发态和生物相容性为医疗成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长寿命激发态的特性,使得硅量子点可以在生物成像方面提供比传统工具更多的信息。
硅量子点可以透过多种方法合成,确定硅量子点的大小对其光学特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控制合成过程中的参数,如反应温度及等离子体的保留时间,可以调整生成的硅量子点直径。经合成之后,通常会进行表面钝化,以使其更为稳定,且这一过程通常受到来自多孔硅及硅晶圆的已有方法启发。
硅量子点的广泛应用使其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物成像和检测方面。像生物成像中的时间门槛探测技术,可以优化成像信号,有效增强对比度,并对干扰进行更好的控制。此外,硅量子点在感测器中也显示出惊人的潜力,能够检测多样的分析物,从而实现更为灵敏的环境与健康监测。
硅量子点的应用正再一次颠覆我们对生物成像技术的认知与发展。
随着硅量子点的持续研究与开发,我们能珍视到的前景不仅表现在实验室的突破,更在于它们将如何重新定义未来生物影像及其他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