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巨星是一种低质量或中等质量的星体,通常具有0.3至8倍太阳质量(M☉),属于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它们的外层氛围被膨胀并且稀薄,使得半径变得非常大,表面温度约为5000 K(约摄氏4700度)。这使得红巨星的颜色范围从淡黄白色到红橙色不等。
红巨星穿过不同的演化阶段,最终会形成行星状星云并变成白矮星。
通常,红巨星以其巨大和明亮而闻名。像是距离地球36光年的 K0 RGB 星阿克图流斯,以及距离88光年的 M 型巨星 Gacrux,都属于这一类星体。红巨星的能量生成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在红巨星支(RGB)上仍然聚变氢为氦的星体。在演化过程中,这些星体的明亮程度明显高于太阳。
红巨星的特征在于它们的核心氢供应已经耗尽,开始聚变氢于核心外围的壳层。这样的红巨星半径可达太阳的数十倍到数百倍,尽管它们的外包层温度更低,但由于体积庞大,它们的亮度则是太阳的数千倍。
红巨星的外层虽低能量密度,但它们的巨大尺寸使得亮度显著高于太阳。
当核心的氢燃料几乎耗尽时,核反应速率减少,因而辐射和热压力也随之下降,这使得红巨星开始收缩,并导致核心温度升高。当外层的氢燃烧壳层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外层会重新膨胀,并进入红巨星支。星体演化路径依赖于质量,对于低于约2 M☉的星体,核心将会在电子简并压力的作用下变得更为密集,阻止其进一步崩溃。
红巨星演变的过程可追溯到主序星阶段,当星体从星际介质中的分子云中形成,最初它们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当核心的温度达到几百万开氏度时,氢开始聚变,不断带来能量,支持星体抵抗引力塌缩。
随着核心的氢燃料耗尽,红巨星迈向下一个演化阶段,过程将在Hertzsprung-Russell(H-R)图上显著改变显示。
对于质量更大的星体而言,氦燃烧会随核心温度的升高而开始,并在一次所谓的氦闪现象中几乎同时发生。渐进的演化使得更为重型的星体在横拘图上呈现水平分布。最终,随着氦耗尽,这些星体会进一步收缩并开始氢和氦的交替燃烧,进入渐近巨星支(AGB)阶段。
低质量恒星经过更长的氢燃烧时间,它们可能会发展成最终的白矮星,而不经历红巨星阶段。而质量较大的恒星则会进化为超巨星并以超新星的形式结束其生命。
尽管传统上认为红巨星的演变将使其行星系统变得不适宜居住,但一些研究表明,当一颗1 M☉的恒星沿着红巨星支进化时,它可能在某段时间内拥有适宜的生存区域。
在红巨星演化过程中,行星可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命发展,尤其是在距离恒星的特定区域内。
这显示出红巨星的演化并未完全剥夺行星系的潜能,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的机会,令人不禁思考:在宇宙的无垠广阔中,是否还有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