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北极和南极的极端环境变化的关注愈发增加。其中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名为「冰柱」,或称作「盐水冰柱」。这种现象的形成揭示了海冰与海水之间微妙的互动,并引发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冰柱是一种向下生长的空心冰管,内部包围着下沉的盐水流,形成于发展中的海冰下方。
冰柱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在极地海洋中,当海水冻结时,盐分浓缩并被排挤出海冰,这使得极冷、超盐的水向下流动。这种现象不仅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其对整体生态系统影响的讨论。
当海水开始冻结时,大多数杂质,包括盐和其他离子,会被排除在冰晶之外。这使得新形成的海冰相比于原海水较为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盐分浓缩于未冻结的水体中,这导致了周围水的密度增加,从而使这些超盐水开始下沉。
水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低浓度的盐水吸引周围的水分子,并使其冻结,这就是形成冰柱的开始。
这种超冷的盐水在接触到冰下方的未冻结海水时,由于极低的温度,周围的水即刻结成冰,形成所谓的冰柱。随着冰柱的成长,外围的冰层提供了一层绝缘,防止了冷盐水的扩散,使得冰柱得以前进。
初步形成的冰柱外观为一根冰管,向下延伸直至海床。这根冰管内部充满了由海冰上方生长而来的极冷和盐分丰富的水。起初,冰柱的墙壁较薄且十分脆弱,但随着冰的逐渐聚积,冰柱变得更加稳定。
冰柱的形成不仅需要适合的水深和环境条件,还受到海冰和周围水体的影响。
在适当的条件下,冰柱可以到达海床,并在此持续形成冰层。然而,该过程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可能遭到破坏或中断。例如,周围水体的盐度及流动的强劲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冰柱的稳定性。
当冰柱到达海床时,它会在周围的海水中继续形成冰层,加重底部的负担。许多底栖生物,例如海星和海胆,可能会被这种逐渐扩大的冰网包围,最终冻死。这一生态连结使得冰柱的形成成为了生态研究中的重要日程。
自1960年代以来,冰柱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和海洋学家的注意。 1974年,美国海洋学家Seelye Martin提出了冰柱形成的模型,而2011年则是首次用摄影记录了这一过程。 2023年,哥伦比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劳伦斯·利维摩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冰柱形成的数值模型,这为理解冰柱的形成与影响提供了新的方法。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对于冰柱的研究和了解将对预测极地生态系统的反应至关重要。科学家们的兴趣不仅在于冰柱自身的形成,更在于其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当冰与水的相互作用愈加复杂,究竟会对我们的海洋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