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约会暴力是指在青少年之间的约会关系中所出现的身体、性或心理/情感虐待。虽然成人当中的亲密伴侣暴力(IPV)已经受到广泛研究和记录,但对于青少年约会关系中的暴力行为,相关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其所遭遇的暴力行为可能会带来各种心理及生理上的长期不良后果。
研究指出,男女在异性关系中报告遭受暴力的比例相似,甚至某些情况下,女生施暴的比例可能高于男生。
对于青少年间的亲密伴侣暴力的文献指出,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中报告遭受暴力的比例相似,或者在异性恋关系中,女性青少年更有可能报告施暴。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约会暴力中是独特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特殊的发展状态,伴随着与成年人明显不同的性特征。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平等使得女生能够透过身体暴力来主张更多的权力,这在成年人之间则比较少见。
有研究表明,女生更可能以自我防卫的方式参与IPV行为,而男生则往往涉及更为严重的暴力行为。
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误解:一旦标签为暴力的年轻人便会终生如此。这样的定义不仅可能影响施暴者的生活与未来关系,亦不易于保护潜在受害者。尽管男女人青少年在约会关系中的暴力行为频率相似,但女性面对的暴力程度显著更高。这引发了关于暴力应根据“严重性”来评估的争论,也引起了对所有形式的虐待是否都应被视为同等危害的质疑。
许多研究探究了导致青少年约会暴力行为的原因,旨在指导约会暴力的预防计画,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有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经历各种不良经历与成年后在约会中的暴力行为有着高度相关,且不少童年逆境对暴力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些研究指出,童年期的欺凌和虐待是未来青少年约会暴力的重要指标。
有关青少年亲密伴侣暴力的文献大多集中在白人青少年身上,少有针对青少年同性恋关系的研究。根据资料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女性青少年曾遭遇过来自伴侣的暴力。然而,许多家长对此认为这不是问题或对其实际性缺乏了解。
在美国,政策制定者在防止青少年约会暴力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对于青少年暴力问题的认识加深,许多州已经采取法律措施来应对此类事件。此外,许多全国性的热线和组织也在努力提高对青少年约会暴力的认识,并提供必要支持。
男女青少年在约会关系中施暴的现象不容忽视,其根源涉及性别、环境以及文化的多重影响。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探究这一议题,并思考作为社会,该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之间的暴力行为,以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