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总体均衡理论尝试解释供需和价格在整个经济中的行为,特别是在多个互动市场中。这一理论的核心是透过供需的互动,可以达到一种整体的均衡状态,这种理论与分析特定经济部分的部分均衡理论相对立。在部分均衡的情境下,其他因素被视为常数,以专注于特定问题的解析;而总体均衡则考虑所有市场及其间的相互作用。
总体均衡理论试图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各个市场及个体出发来理解整体经济情况。
总体均衡理论的发展追溯至18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蕾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在其1874年的著作《纯经济学要素》中奠定了基础。随着20世纪中期里奥内尔·W·麦肯齐(Lionel W. McKenzie)、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和热拉尔·德布鲁(Gérard Debreu)等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达到了其现代形态。这些经济学家的研究不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均衡定价模型,还阐明了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均衡假设成立。
大体上,总体均衡理论分析的核心是市场系统中商品价格和生产内容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一系统中,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均可能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例如,如果我们考虑到面包价格的上升,这不仅会影响消费者购买面包的意愿,还可能随之影响到面包师傅的工资,造成生产力和成本的连锁反应。这意味着分析一个商品的均衡价格实际上需要考虑到整个经济中所有商品的供需情况。
计算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需要对市场中数百万种商品的供需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经济模型中,不同的消费者或生产者被假设为价格接受者。根据这一假设,可以将均衡分为两类:瓦尔拉斯均衡和其广义形式的转移价格均衡。在这些模型中,经济的整体效能通常会被认为是基于某些基本假设,如市场的完全性与资讯的完备性。
瓦尔拉斯是新古典经济学中最早试图为整个经济模型建立价格的学者之一。在他的《纯经济学要素》中,他展示了一系列模型,逐步考量更复杂的经济要素。尽管瓦尔拉斯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他的模型完善,但其研究为20世纪的经济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瓦尔拉斯的研究引发了不少关于均衡的唯一性和稳定性的探讨。
无论是在生产还是消费的市场,瓦尔拉斯的模型都使我们对于市场力量、价格机制以及资源配置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随着时间的推进,关于均衡的更进一步定义和研究出现在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中,特别是在雷蒙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皮耶罗·斯拉法(Piero Sraffa)等产生影响的学者中。
现代所谓的总体均衡经济学特别是由肯尼斯阿罗、热拉尔德布鲁及里奥内尔麦肯齐等学者在1950年代发展成型。德布鲁在《价值理论》中提出一个公理化的模型,强调了各种商品以及时间、场所的间隔如何影响市场的均衡。这一模型为后续对应市场失灵、契约及风险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
现代均衡模型必须考虑到不完全市场与不确定性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总体均衡理论的基本焦点在于找出在什么情况下经济均衡是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所谓的效率均衡、存在性以及唯一性等概念。其基本问题涉及到如何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并且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尽管每种均衡都可能是有效的,但这一理论给予我们的洞察在于:市场自身的作用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外部环境、政策导向及入市的多样性都可能影响经济的整体状况。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复杂,未来的总体均衡研究任务将在何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