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一位被视为法国民族英雄的女性,1471年因被指控异端而惨遭火刑,却在1456年的重审过程中得以清白。这场重审究竟经过了哪些惊人的转折,让这位悲剧人物最终获得了正义呢?
贞德的遭遇在法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431年5月30日,她在卢昂被判有罪并执行死刑,这对于当时的法王查理七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负担,因为贞德曾在他的加冕仪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贞德的定罪意味着查理的加冕可能是由一位异端的行为所促成的。
1450年,查理七世下令神职人员吉约姆·布伊耶对贞德的原审判进行调查。然而,由于调查成员大多与贞德的原审判有关,这使得布伊耶的任务十分棘手。
这一调查的发起,是在英国仍占领着出租卢昂的情况下进行的,查理七世无法全面控制局势。因此,布伊耶的调查仅限于初步评估,而未能引发实质性的重新审理。
1452年,教皇尼各老五世任命的枢机主教吉约姆·德斯图蒂维尔开始对贞德的冤屈有了更强烈的关注,并希望重新检视贞德的案子,以修复查理的名声。面对贞德的案件,枢机主教驱动了一系列的证人询问,而这些询问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因在场的重要证人多数未能召回。
再次推动重审的,是贞德的母亲伊莎贝尔和她的兄弟们对教皇卡利克斯三世的请求。这一请求最终于1455年获得应答,导致了对贞德的重审开始。
经过多次争论与探讨,最终在1456年7月,重审结果随着对贞德一系列证人的质询而被揭晓。在这之中,许多证人为她的清白作证,并提供了贞德在执行任务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与无惧精神的见证。
在1456年7月7日,经学者们的分析,贞德的原判决被判决为无效,她的冤屈得以昭雪。
这一判决不仅为贞德清除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污名,也标志着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重审的结束,教会明确指出原审判断的各种不当及错误,并承认了贞德的清白。回顾这一过程,大家都在问,是否真的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能得到公平的评断和裁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