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经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灰尘」这一概念正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这种微小的无线设备,旨在以极小的尺寸监测和控制神经及肌肉活动,并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运作。神经灰尘的设计及其潜在应用正是目前科学界热议的话题,也是未来脑部介面技术的关键突破。
神经灰尘是一种假设性尺寸在纳米级的设备,可以作为无线传输的神经感测器,能够用在许多临床和健康应用当中。
神经灰尘的设计最早是在2011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n Rabaey教授所提出,并在他的实验室中进行了实验。虽然脑机介面的历史可追溯至1924年汉斯·伯格发明脑电图(EEG),但「脑机介面」这一术语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出现在科学文献中。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对于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来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经费。
神经灰尘系统的主要组件包括神经灰尘感测器(尺寸一般在10-100 μm³之间)及位于颅下的通讯介面。这个通讯介面将为神经灰尘提供能量并建立与感测器的通信连结。神经灰尘感测器可以采用多种机制进行供电和传输,如传统的无线电频率(RF)和超声波。
神经灰尘系统可以使用超声波进行数据和功率的传输,这样可以减少信号在组织中的衰减,使其能够更深层次地进行沟通。
虽然目前已经存在多种形式的脑机介面,但神经灰尘因其小巧和无线的特性而独树一帜。使用超声波进行通讯不仅可以降低组织中的能量散射或吸收带来的热量,还能够实现更深层的植入。
神经义肢的范例包括耳蜗植入物、人工视网膜以及用于改善四肢瘫痪患者运动能力的义肢。神经灰尘若与这些神经义肢结合,将可能提供更精细的运动控制效果。
尽管传统的脑部及神经电刺激方法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但神经灰尘的无线特性为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契机。与传统的电极相连接的设备相比,神经灰尘能够减少感染和疤痕的风险。
已有研究显示,电刺激设备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OSA)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研究者使用这种电刺激设备的结果证明了其在改善患者健康方面的有效性。
癫痫的电刺激疗法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美国癫痫学会的主要目标是持续开发自动化的脑电刺激技术,以便根据大脑的特定模式提供及时的电刺激。
显然,神经灰尘的概念具有显著的潜力,无论是在增强医疗器材的功能,还是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质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会见证这些无线感测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受到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突破我们对大脑的理解与应用。
在人类健康与科技的交汇点上,神经灰尘将如何彻底改变我们的治疗方式和智能设备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