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岩运动中,许多攀登路线的分级反映了路线的技术难度,并在某些情况下考量了风险和投入程度。最初的登攀者可以建议一个分级,但将根据随后攀登的共识进行修订。虽然许多拥有强烈攀登传统的国家开发了自己的分级系统,但一些分级系统愈发国际主流,这有助于全球分级的标准化。随着攀登技术和设备的日益提升,各种攀登形式的分级在这些年来持续上升。
在自由攀登(如无辅助技术的岩石攀登)中,最广泛使用的分级系统包括法国数值系统(例如 f7c+)、美国YDS系统(例如 5.13a)以及最近的UIAA级别(例如 IX+)。
这些系统主要聚焦于技术难度,这是运动攀登这一低风险活动的主要考量。美国的系统则对传统攀登路线添加了 R/X 后缀,以反映攀登保护的额外风险。值得注意的传统攀登系统包括英国的 E 级系统(例如 E4 6a)。在抱石攀登(即短路线攀岩)中,最广泛使用的系统是美国 V 级系统(或「Hueco」系统,e.g. V14)和法国的「Font」系统(如 8C+)。 Font系统通常会附上「F」前缀,以进一步区别于法国运动攀登等级,后者使用小写的「f」前缀(例如 F8C+ vs. f8c+)。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运动攀登的岩路中,描述其最困难的技术动作时越来越常使用抱石等级(例如,把 f7a 的运动攀登路线描述为 V6 的核心难度)。此外,在援攀(即自由攀登的反向操作)中,最广泛使用的系统是 A 级系统(例如 A3+),此系统在 1990 年代重校准为“新波”系统。
在冰攀中,最广泛使用的分级系统是WI(「水冰」)系统(如WI6)和AI(「阿尔卑斯冰」)系统(如AI6)。与冰攀相似的混合攀登运动则使用M级系统(例如M8)。
随着攀登的多样性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登山和阿尔卑斯攀登中,路线的复杂性需要多个分级来反映不同的岩石、冰与混合攀登挑战的困难程度。国际法国形容词系统(IFAS,e.g. TD+)被用来评估山路的「整体风险和困难」,与雪/冰页面的坡度相匹配。例如1938年埃格山的Heckmair路线被评为:「ED2 (IFAS),VI− (UIAA),A0 (A级),WI4 (WI级),60°坡度」。
攀登分级系统的历史可追溯到1894年,奥地利登山者弗里茨·贝内施(Fritz Benesch)引入了第一个已知的攀登分级系统。这个「贝内施标准」有七个难度级别,其中第七级是最容易的,而第一级则是最困难的。
到了1967年,「韦尔岑巴赫分级标准」正式成为「UIAA分级标准」,并开始涵盖岩石攀登的各种分级。
伴随着不同国家为攀登活动发展出不同的分级系统,美国系统、法国系统以及后来的UIAA分级系统在国际上均变得流行。这使得攀登界在分级系统上形成一定的共识,便于攀登者了解路线的难度,进而制定相应的攀登计划。
如今,越来越多的攀登者选择使用法国数字系统或美国YDS系统来进行免费攀登,这些系统更专注于技术难度。在众多积极进行自由攀登的国家中,英国的E级系统也逐渐受到重视,尽管在其他国家中不常使用。
目前,世界上最难的自由攀登路线是位于挪威Hanhelleren洞穴的「Silence」,其难度被评为9c(法国)并为5.15d(美国YDS),同时具有 XII+ 的UIAA难度等级,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如此高的评分。
你是否考虑过,各国攀登分级系统对你选择攀岩路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