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格局中,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堪比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的报告,在1978年之前,中国的收入分配模式可谓相对平等。然而,自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收入差距却显著拉大。文明的进程使社会分层日益明显,这一变化究竟源于哪些历史事件的影响?
研究表明,中国在过去五十年间经历了三次收入不平等的高峰,它们分别出现在1950年代末的三年大饥荒、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以及1990年代末的开放与全球化。
根据经济学家Ravi Kanbur与Xiaobo Zhang的深入研究,这三次不平等高峰与「重工业产出值比重、去中心化程度及开放程度」等三个主要政策变数息息相关。在改革开放之前,重工业的发展策略加剧了城市与农村间的收入差距,而随着改革政策的推行,城市与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
根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的官方基尼系数为0.465,显示出收入不平等问题依旧严重。尽管经济增长持续,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却屡创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9年时,城市居民的年均收入是农民的3.33倍,这一比例在2010年小幅下降至3.23倍。
已有研究指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主要源自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
研究显示,超过10%的收入不平等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有直接关系。政策偏向重工业的策略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抑制,资源的配置给予城市更多的优惠,导致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悬殊。
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内陆地区,这一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大。此外,根据研究,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多种制度性因素的制约,这使得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愈发明显。
教育的获取不平等加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均,教育的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这不仅影响当代人的收入,也影响下一代的发展潜力。
殊不知,教育其实是打破贫困循环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尤其在农村及内陆地区,这一目的几乎无法实现。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这直接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年轻劳动力的缺乏和大量临时工的出现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持平难上加难。
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亲世代的财富和收入在不平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房地产的价值上升,父辈所积累的资产成为下一代收入的不平等来源之一,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形成一个世代传递的富裕圈,进一步缩小了其他家庭的致富机会。
随着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社会稳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经济学家开始警告,若不及时采取行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可能遭受严重影响。例如,胡鸿钢等学者提出,收入不平等甚至可能引发国家解体的风险,这应引起全面关注。
不平等所得的持续扩大不仅威胁社会稳定,还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面对日益严峻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平衡这些矛盾,从而创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