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金属自1950年代首次进入外科手术以来,已成为生物医学植入物的首选金属。从神经外科到骨导助听器,再到各类假体,如假眼植入、脊椎融合框、心脏起搏器以及四肢关节置换等,钛金属无所不在。钛金属的生物相容性是发展如此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而这种金属在表面改良后的生物活性效果更是提升其优越性的关键。
钛是被认为最具生物相容性的金属,具有抗腐蚀性、生物惰性和骨整合的能力,使其在人体内的应用成为可能。
钛的表面特征,如表面纹理、立体阻碍、结合位点和疏水性,可以影响其生物相容性,并经过优化以产生理想的细胞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所需的改良类型,例如患有脂肪肝的病人与未患此病的病人需要不同的钛金属表面改良。
钛的耐腐蚀能力及形成的保护性氧化膜使其在人体内抵御恶劣环境的威胁,这是钛成为医疗植入物金属的关键因素。钛金属的氧化膜是坚固附着、不可溶解且化学不渗透的,能够防止金属与周围环境产生反应。
钛的骨整合能力源于其表面氧化膜的高介电常数,这使得钛金属不会像其他材料那样使蛋白质变性。此外,钛金属能够物理性地与骨头结合,这使其具有相较于其他材料如环氧圆圈更为巨大的优势,因为这些材料需要使用胶黏剂来保持附着。
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在细胞反应(如细胞附着和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钛的微观结构和高表面能量使其能够引发血管生成,进而促进骨整合的过程。
钛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会根据其氧化状态而变化,这使得钛具有更好的还原能力,成为优良的氧化剂。整体来看,固体钛更倾向于氧化,从而成为更佳的还原剂。
钛的自然钝化过程形成的氧化膜会随着在体内环境中的暴露时间而变得异质化和极化,这增强了羟基、脂蛋白和糖脂的吸附。这些化合物的吸附将改变材料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进而改善生物相容性。
钛合金,例如Ti-Zr和Ti-Nb,所释放的锆和钽离子不会释放到患者体内,而是加入了钝化层中,从而提升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
钛和其合金在人体中的行为可能会导致金属的腐蚀。钛合金对氢的吸附会导致氢化物的沉淀,从而造成脆化,导致材料的失效。因此,对钛的穿透行为进行测试和研究是必要的,这能帮助避免可能的医疗不当行为。
在植入物接口的细胞对外来物体非常敏感。当植入物放入人体后,细胞会启动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包埋反应,影响植入设备的功能。因此,改良钛植入物的表面以促进生物材料的稳定与整合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生物仿制特征覆盖的钛植入物表面,能够显著增强整合素的结合和讯号传导,加速干细胞的分化,从而提高植入效果。
尽管钛金属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仍有不少未知的领域等待研究者去挖掘。你认为未来钛金属在生医科技中的运用会如何演进,将带来哪些饶有兴趣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