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图是一种用于将资讯视觉化组织的图示,它展示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这种方法通常基于一个单一概念,并置于空白页面正中央,并向周围延展出相关的想法图像、单词和字词。主要的想法会直接连接到中央概念,而其他想法则从这些主要想法延伸出来。心智图可以手绘,常见于讲座、会议或计划阶段的「笔记」,也可以在有足够时间的情况下制作出更高质量的图像。心智图被认为是一种蜘蛛图。
虽然「心智图」这个术语是由英国流行心理学作者暨电视名人Tony Buzan首次普及的,但使用以图形「映射」资讯的分支和放射状图形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这些图像化的方法纪录知识并模拟系统,且在学习、头脑风暴、记忆、视觉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一些图形记录例子由3世纪的哲学家Porphyry of Tyros开发,他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分类。此外,哲学家Ramon Llull(1235–1315)也使用过类似的技术。 Buzan的具体方法,以及「心智图」这个术语的引入,是从他于1974年主持的BBC电视系列节目《Use Your Head》开始的。在这档节目及随后的书籍中,Buzan推广了他的放射状树状图概念,并以色彩缤纷的树状结构来描绘关键字。
心智图与概念图的不同在于,心智图基于一种放射式的层级结构,彰显了与中央概念的关系,而概念图则可以更加自由地呈现,基于不同概念之间的多样化连结模式。此外,概念图通常在节点之间的链接上有文字标签。不过这两者都可以成为更大个人知识基础系统的一部分。
心智图诉诸于助人之记忆组织的一种任意性,而图形建模图(例如UML图)的使用则是透过明确标准化的图示来结构化元素,以帮助系统的设计。
Cunningham在2005年进行了一项用户研究,结果显示80%的学生认为「心智图帮助他们理解科学中的概念和想法」。其他研究也报告了心智图使用的一些主观正面效果。然而,对其有效性的积极评价在艺术和设计学科的学生中更为显著,62.5%的人认同相较于计算机或资讯技术学生的34%,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
Farrand、Hussain和Hennessy的研究发现,蜘蛛图(类似于概念图)对大学生的记忆回忆有有限但显著的影响。
Joeran Beel和Stefan Langer对心智图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们分析了19,379个心智图,来自11,179个使用SciPlore MindMapping(现为Docear)和MindMeister的用户。研究发现,平均用户只创建少数心智图,平均每个心智图较小,只有31个节点,每个节点约包含三个单词。然而,存在例外情况。一个用户创建了超过200个心智图,最大的心智图拥有超过50,000个节点,而最大的节点包含约7,500个单词。
目前已有一些尝试尝试自动创建心智图。 Brucks和Schommer能从完整的文本流中自动生成心智图。 Rothenberger等人提取了文本的主要故事并将其呈现为心智图。此外,还有一项专利申请关于自动创建心智图中的子主题。
心智图软体可以用来组织大量资讯,结合空间组织、动态层级结构和节点折叠功能。软体包可以扩展心智图的概念,允许个人将资讯、电子表格、文件、互联网网站、图像和视频等组合在一起。曾有建议指出,心智图或许能在学习和研究效率上提升高达15%,相较于传统的笔记方式。
以下各种心智图示例展示了心智图的多样风格,从手绘到电脑生成图,从以文字为主到大量插图。尽管风格各异,但所有示例都共享一种阶层结构,将子主题分层连接到主要主题上。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知识环境中,心智图的应用不断创新。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将随着这些视觉化工具的发展而根本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