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俄国革命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乌克兰的命运也在这场剧变中发生了巨大转折。随着俄国帝国的崩溃,各种政治势力在乌克兰争相建立自己的政权,其中以布尔什维克党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之间的斗争最为明显。
在俄国革命后,乌克兰人民渴望摆脱外部控制,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乌克兰的独立梦想在短暂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UNR)时期展现出来。该国成立于1917年,虽然最初得到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支持,却因为内部不稳定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化而难以维持。然而,这个短暂的独立政权的存在,象征着乌克兰民族的觉醒和对自决的渴望。
在随后的乌克兰-苏联战争中,布尔什维克政权迅速巩固其对乌克兰的控制。 1919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政府)成立,将乌克兰纳入苏联的怀抱。这一过程中,乌克兰的地方政府多次更迭,反映出当时内部政治矛盾的复杂性。
在这场斗争中,乌克兰不仅面对内部的分裂,还要应对来自苏联的强大压力。
进入1920年代,当苏联的统治进一步加强时,乌克兰的社会和经济遭到了重创。 1922年,随着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正式成员,乌克兰在政治上彻底丧失了独立性。尽管在此期间,苏联实施了所谓的乌克兰化政策,试图提升乌克兰语言和文化的地位,但随着斯大林的上台,这一政策迅速被改变。
斯大林主义的强硬政策在1930年代达到顶峰,尤其是造成了乌克兰的大饥荒,即著名的霍洛多莫尔。这场灾难导致数百万无辜人民丧生,并成为乌克兰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
霍洛多莫尔的根源在于强迫征税和集体化政策,这对乌克兰的社会结构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冲击。
二战期间,乌克兰成为一个战场,苏联从中获得了领土的扩张,而乌克兰的辛酸却随着战争更加加深。尽管在战后时期,乌克兰边界扩大,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之一,但的确是经历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力损失。
进入冷战时期,乌克兰的政治局势并未好转。赫鲁晓夫和布鲁兹涅夫的领导下,虽然有短暂的文化开放,但乌克兰的声音依然受到边缘化。
赫鲁晓夫去世后,政权再次回到强硬政策,乌克兰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寻求自治的愿望再度被镇压。
在1980年代,戈巴契夫的改革开启了乌克兰对自我认同的追寻。此时的乌克兰人民越来越渴望摆脱苏联的束缚,推向更深层的独立运动,最终在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成为今日的乌克兰国家。
不可否认的是,1917年俄国革命对乌克兰历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政权的形成到民族身份的构建,都埋下了深刻的历史根源。那么,乌克兰的未来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