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生物学的世界里,细菌的突变与抗药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的研究显示,细菌中的SOS反应系统在DNA损伤时,能促使细胞周期的逗留和DNA修复,但这样的过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抗药性出现。这引发了科学界对于细菌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的深入思考。
「SOS反应是一个全球性的DNA损伤应答,其中细胞周期被停止并诱导DNA修复和突变。」
SOS反应的作用机制相当之复杂,涉及到多种蛋白质的协调行动。当细菌的DNA受损时,会形成单链DNA,这样的情况会刺激RecA蛋白的形成。 RecA蛋白负责活化整个SOS反应,并最终导致LexA抑制蛋白的自我裂解,进而减少对SOS基因的抑制。
「在平常的生长中,LexA抑制蛋白会结合到SOS基因的操作区域,并负责其负向调控。」
当DNA受损,LexA的浓度下降,SOS基因便会受到激活,这一过程中最早被激活的通常是与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相关的基因。这是细菌进行DNA损伤修复的第一步,若这一机制不足以修复DNA损伤,便会进一步激活其他更具错误修复特征的基因,如umuDC。这些过程可能会引致突变,甚至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研究显示,SOS反应系统可以引发突变,从而导致抗生素的抗药性。」
研究还表明,在SOS反应期间,细菌体内的突变率会增高,这是由于存在三种低保真度DNA聚合酶:Pol II、Pol IV和Pol V。这些酶的活动可能会导致细菌的基因组发生改变,使其有能力抵抗抗生素。科学家们希望通过针对这些蛋白质来开发新型药物,从而延缓病原体进化出抗生素抗性所需的时间。
「SOS反应不仅能促进基因抗性,还能引发表现型抗性,细菌在基因组不变的情况下,透过其他非基因因素来生存。」
除了基因突变,SOS反应还会促进例如tisB-istR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活化,这一系统已被证明与DNA损伤相关的持续状态细胞进化有关。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细菌不仅在基因层面上进行改变,还可以在其他方面适应环境。
在大肠杆菌中,各类DNA损伤剂可以启动SOS反应。透过设置操纵子融合,将lac操纵子(负责生成酶β-半乳糖苷酶)置于SOS相关蛋白控制下,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简单的比色法来测量基因毒性。这一方法能透过测量颜色的变化来间接评估DNA损伤的程度。
该方法在于在细菌中添加一种乳糖类似物,β-半乳糖苷酶会分解这一物质,从而产生可被测量的有色物质。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量化细菌对DNA损伤的反应程度。针对这一过程的商业化试剂也已经上市,并且与其他基因损伤测试如Ames测试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蓝藻作为唯一能够进行氧气演变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也拥有类似于大肠杆菌的SOS系统。海洋蓝藻如Prochlorococcus和Synechococcus,其基因组中含有与大肠杆菌SOS系统的关键基因homologous的DNA,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SOS反应的研究范畴,也促进了我们对于环境应对策略的理解。
在生物学不断前进的今天,SOS系统的发现不仅让我们更了解到DNA损伤的修复机制,也揭示了细菌如何面对抗生素的挑战。面对抗药性问题,我们是否该重新考虑抗生素的使用方式和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