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瘟病是由真菌 Sporisorium scitamineum
引起的甘蔗病害,这种病害对全球的甘蔗种植造成了严重影响。其特征是植物茎的黑色或灰色生长物,俗称「瘟病鞭」。这种病害在攻击多种甘蔗品种的同时,还会影响一些其他草类植物,但影响程度通常不会太大。有效抵抗甘蔗瘟病的最佳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这不仅能减少损失,还能提高甘蔗的产量。
甘蔗的病害管理策略必须建立在强化抵抗力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甘蔗瘟病的影响。
甘蔗瘟病会感染所有甘蔗品种,除非该品种具备一定的抵抗力。病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甘蔗品种的抗病性。通常情况下,甘蔗栽培是通过母株的营养芽进行的,这使得所有新植株的基因组成相同,因此一旦母株受到感染,整个甘蔗田都会面临危机。感染后,2到4个月内,将会从植物的生长点冒出类似鞭状的黑色结构,这是植物组织与真菌组织的混合体。
当被感染的植物往往出现叶片纤细、茎部矮小,以及异常生长的分蘖现象,这些都是甘蔗瘟病造成的症状。
甘蔗瘟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从「瘟病鞭」产生的 teliospores
。这些孢子在土壤或植物上存在,只有在潮湿的条件下才能发芽。孢子的萌发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生殖和结合,最终形成能够感染甘蔗的结构。当不同交配型的孢子接触时,就能形成二核体,这是感染的关键阶段。
甘蔗瘟病的发生范围广泛,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非洲及南亚西南部地区。这一病害普遍存在于赤道北纬20度至南纬20度之间的所有国家。瘟病在炎热干燥的气候中生长良好,但其孢子萌发却需要湿润的条件,因此气候变化对于病害的爆发有重要影响。
植物的抵抗力通常是植物与病原之间的共同演化结果。在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增殖并诱导甘蔗形成花器,这些结构迅速生长并贯穿叶鞘,最后形成瘟病鞭。对于甘蔗瘟病的抗性研究显示,存在着单一基因位点的抵抗性,如N52/219
基因。随着更多的研究出现,我们有可能揭示出这些抗性基因的具体机制。
目前对于甘蔗与病原之间的交互作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尤其是在蛋白质表达的方面,以了解病害的生物学基础。
对于甘蔗瘟病的管理主要依靠选用抗病品种和使用无病种植材料。虽然也可以使用农药来控制病害的扩散,但由于农药成本高昂,选择抗病品种通常是更为可行的方式。在尚未发现此病的地区,确保使用无病的种植材料至关重要,以避免引入病原体。
甘蔗瘟病首次在1877年被报导,当时主要集中在南非的纳塔尔地区。此病害在几乎所有甘蔗种植国家都存在过不同程度的问题。在1940年代,甘蔗瘟病传入美洲,对当地的甘蔗生产造成了显著损失。根据报导,甘蔗瘟病的感染导致作物的产量从30%到绝收的损失,这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是不可小觑的挑战。
在当今的甘蔗生产中,面对甘蔗瘟病的挑战,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提升甘蔗的抗病能力,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