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来说,早晨的闹钟总是伴随着一种懒散与昏沉的感觉。这种令人困惑的状态的背后,或许是睡眠惯性在作祟。睡眠惯性是一种生理状态,会影响个体在清醒后的认知及动作表现,尤其是在刚刚醒来的时候,这样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并有效执行任务的专业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隐藏的职业危害。
睡眠惯性的症状包括头昏、无法集中注意力及反应迟缓,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一天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睡醒时的「迷雾」感受到的症状,通常以「昏沉」或「迷失」为主,并伴随着感知敏锐度和思考能力的下降。具体的表现包括:
这些症状通常在醒来的15到60分钟内达到高峰,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退。对于需要进行高复杂认知任务的工作,睡眠惯性所导致的影响更为明显。
研究表明,人在深度睡眠(尤其是第三阶段睡眠)中骤然醒来,将会经历更强烈的睡眠惯性影响。这表明,若一个人之前经历了充足的睡眠缺乏,他在觉醒后经历睡眠惯性的风险会更高。
此外,研究也发现了微血流的减少,这也是造成睡眠惯性之一的因素,血液流动性通常需要约30分钟的时间才能回到正常水准。
随着对睡眠惯性影响的认识逐渐增加,许多方法也被提出来缓解这一状态,特别是在需要快速反应的职业中。以下是一些被建议的应对措施:
短暂的午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为避免深度睡眠所引起的迷雾感,建议午后的小憩时长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咖啡因通过阻断大脑中的腺苷受体,来提振人的警觉性。有研究显示,结合午睡后饮用咖啡因,可以有效减轻睡眠惯性的影响。
自然日光的照射,尤其是清晨的阳光,能够促进人体的警觉性,有助于减少睡眠惯性的影响。
一些轻微的声音与降低四肢的温度也可能有助于克服睡眠惯性,音乐能够提升注意力,对抗昏睡感,而透过减少热量流失来促进核心体温的升高也有助于醒来时的无迷雾感。
无论是对于普通人还是需要高度警觉专业人士,睡眠惯性的影响无疑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我们试图改善生活与工作时,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睡眠与清醒时间,以减少这种「迷雾」对我们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