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外部性,也被称为外部成本,是指由另一方的行为或事务所引起的对未参与方的间接成本或益处。这些外部性可以被视为未定价的组成部分,涉及消费者或生产者的市场交易。举例来说,汽车的废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便是一种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价格无法反映出某些产品或服务对整体社会的真正成本与效益,这增加了经济资源分配的困难。尤其在负外部性情况下,生产方或消费者所承担的私人成本并未包含社会成本,导致市场失灵。当产出或消费产品所导致的外部性无法内部化时,这称之为市场失灵,进而需要政府或机构进行干预。
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直接影响到社会福利的配置。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正外部性是指某个人消费某一市场产品所带来的利益,却未向第三方收取相应的报酬。例如,住在烘焙店上方的居民在冬天可以免费获得来自烘焙店的热量。
相比之下,负外部性则是某些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损害,例如工厂的排放会导致附近居民的健康受损,而这些成本并未包含在产品的市场价格中。这类外部性还可能对生态造成深远影响,如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崩溃等。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890年首次提出了外部性这一概念,而亚瑟·皮古则在1920年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透过「皮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行为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降低。对于负外部性而言,某一经济活动的产出可能会对未参与该活动的人造成损失,这往往因为政府不必要的管制未能正确反映外部性。
而正外部性的情况相比之下虽然看似有利,产品的供给往往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这表示,政府需要将这些外部性进行内部化,例如透过征税或补助等方式来平衡生产者的动机与社会福利。
皮古指出,针对负外部性进行征税的做法可调整市场至有效水平,这一观念至今仍具影响力。
在应对外部性问题的过程中,政府通常采取各种措施,例如立法、环境税和其他政策,以促进正外部性或内部化负外部性。然而,资讯不对称和测量困难常常使得监管者难以确定恰当的税率,并确保市场能最有效地反映外部性。
从当前的全球议题来看,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及资源耗竭等挑战凸显出外部性的持久关连性。这些问题要求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及社会共同探究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外部性因素,以达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面对这些复杂的外部性挑战之际,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来改进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