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科医学中,「错牙合」是指上下牙齿排列不正确,当上下颚闭合时,牙齿之间的关系不正确。这个术语由埃德华·安格于1864年提出,他被称为现代正畸学之父。错牙合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影响功能和口腔健康。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了解错牙合的成因及其后果变得极其重要。
根据安格的理论,错牙合是指任何与理想咬合的偏差。虽然有些人会认为只要牙齿排列不完美就应接受治疗,但如果病人对其外观和功能感到满意,那么治疗未必是必需的。
研究表明,错牙合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可以大致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从古代化石中已经能确认,在某些古人类骨骼中就发现了错牙合的迹象。
错牙合的主要成因包括:
多项行为习惯会显著影响颜面和牙弓的发育,如嘴巴呼吸、吮吸手指、咬指甲等。这些行为不仅可能导致牙齿错位,还能对口腔的健康造成影响。
错牙合可在初生牙或恒牙阶段出现。在初生牙中,可能与牙槽骨发育不全、牙齿拥挤等有关,而在恒牙中,错牙合可能是由于牙周病、牙齿过度生出或缺失造成的。
错牙合的症状多样,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然而,更为严重的错牙合可能会伴随颅面畸形,患者需要通过正畸或有时的外科手术进行矫正。
错牙合可能导致牙齿腐烂、牙周病、咀嚼功能受损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及早关注。
根据安格的分类,错牙合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中性咬合)、第二类(后牙咬合)和第三类(前牙交错)。不同类型的错牙合,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案。
当然,多数人可能不需要治疗,尤其是轻微的情况。对于较为严重的错牙合,治疗方式包括:
错牙合虽然常见,但许多人对其认识尚浅。了解错牙合的成因及可能涉及的治疗方式,对于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每个人是否应该关注自己的牙齿排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