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Gardnerella vaginalis这种细菌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作为一种革兰变色菌,G. vaginalis在人类阴道微生物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其在细菌性阴道炎(BV)中的角色而成为研究的焦点。这种细菌的特性和临床意义使其在女性健康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G. vaginalis是一种无芽孢、非运动性的球杆菌,直径约为1.0–1.5微米,其生长环境依赖于阴道的酸性条件。
作为一种兼性厌氧菌,G. vaginalis并不是引起细菌性阴道炎的单一病因,但却是与多种其他细菌共存时,引发微生态失衡的“信号生物”。在健康的阴道中,乳酸杆菌的酸性环境抑制了其他病原体的增长,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G. vaginalis便可能大量繁殖。该细菌可从女性的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到,但同样也可以在无病症的女性中找到。
此细菌的细胞壁虽为革兰阳性,但因其细胞壁极薄,显微镜下可呈现革兰阴性。
目前有多种诊断G. vaginalis的技术,如OSOM BV Blue检测、FemExam卡和核酸扩增检测(NAATs),这些技术可有效判断阴道炎的状态。其中,OSOM BV Blue检测能够测量阴道液中的唾液酸酶水平,而FemExam则兼具检测阴道液pH值和测量G. vaginalis的活性等功能。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例如PCR)能够在样本中检测到仅有的一个细菌,对于G. vaginalis及其相关病症的检测至关重要。
目前,细菌性阴道炎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如美满唑及克林霉素。这些抗生素针对G. vaginalis及其他厌氧细菌有效。然而,由于复发率高,对于BV的替代治疗方案仍在开发中。一项研究显示,局部使用硼酸能有效去除BV特有的生物膜,进而促进G. vaginalis及其他潜在病原体的清除。
G. vaginalis与细菌性阴道炎有关,症状可能包括阴道分泌物、阴道刺激以及“鱼腥味”。在嗅气味测试中,当10%的氢氧化钾(KOH)加入分泌物后,若产生鱼腥味则视为阳性。
这项测试有助于区分G. vaginalis引起的症状与其他病原体造成的症状,如滴虫和白色念珠菌。
G. vaginalis最早由Sidney Leopold于1953年描述。随着对其形态和生长条件的深入研究,于1955年,Gardner和Dukes将这一微生物与细菌性阴道炎联系起来。尽管多种风险因素已被确定,但G. vaginalis的确切病因仍未完全明了。
研究显示,G. vaginalis的过量增长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无疑,Gardnerella vaginalis在女性生殖健康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其在阴道微生物生态中的变化除了影响日常的健康,更可能预示着潜在的病理状态。这是否意味着对这一细菌及其生态的深入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抗相关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