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并且其呈现于我们脸上的表情会引发一系列惊人的大脑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还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尤其是在面对他人痛苦时的反应。
痛苦的脸部表情会在观者大脑中激发共鸣机制,使人们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人的苦楚。
同理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能让我们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感状态。当某人面对痛苦的表情时,我们的大脑内部会启动特定的神经电路,这一过程被称为共鸣。研究显示,脑部的两个区域——下额回和下顶叶小叶,与同理心共鸣密不可分。这暗示着我们的神经系统与他人的情感状态紧密相连。
对于痛苦的面部表情的反应不仅是情感上的,更是生理上的。有研究观察受试者在观看不同情感表情影片时的脑部活动,包括痛苦、快乐与中性的情感。结果发现,在面对痛苦表情时,受试者的脑波活动特别明显,显示出与痛苦情感提高的反应,尤其在600到1000毫秒之间达到高峰。
当看见他人的痛苦之时,我们的脑部会自动调整,产生与痛苦相似的生理反应。
科学研究已显示,一个名为「痛感矩阵」的神经网络专门负责处理痛苦的感受及其共鸣。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自身感受痛苦或观察他人受苦,涉及的脑区均包括对侧的感觉运动皮层和前扣带皮层。这些脑区的活化使我们能够对他人的痛苦做出情感反应。
个性特质对于痛苦同理心的影响甚为明显。例如,研究指出,对于某些高威胁敏感性的人来说,他们的同理心反应相对较强。相对而言,存在某种社会层级的偏见,也能影响一个人对他人痛苦的同理心。高社会地位者在面对低社会地位者的痛苦时,表现出的同理心往往较为明显。
在医疗环境中,医生常常需要面对病人的痛苦。研究发现,医生在此情境中会对痛苦的自动反应进行调整,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或维持专业性。与普通人相比,医生在观察痛苦时会启动更多的高级认知功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患者的需求。
人类的痛苦同理心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促进相互支持与理解,还能影响痛觉的感知。由此可思考的是:在当今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如何培养和增强我们对他人痛苦的敏感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