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人,或称为「性别发展差异」的个体,是指那些在出生时拥有不符合传统男性或女性定义的性特征的人。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的定义,这些性特征可能包括染色体模式、性腺或生殖器的异常,令出生时无法明确划分性别。这一名词的使用与演变,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反映出社会对于性别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逐步认识和接受。
「双性人是一个伞状名词,用来描述各种自然的身体差异。」
早于1917年,理查德·戈尔德施密特创造了「双性性」一词,来指代各种身体上的性别模糊性。而根据SAGE《LGBTQ研究百科全书》的记载,直到安妮·福斯特·斯特林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五种性别:为什么男性和女性不够》才使这一词汇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一名词的演变,不仅显示了人体性别科学的进步,也反映了学术界对性别认知的拓展。
到20世纪初,医学专家开始为双性人的不同生理特征分类,提出「真双性」、「女性伪双性」和「男性伪双性」等术语。这些术语如今已被淘汰,因为它们容易引发误解,并具有污名化的意味。随着科学对性别的理解逐步深入,新的术语如「性别发展差异」出现,却也引发了关于医疗用语的激烈辩论。
「如今的医疗界逐渐认识到,以前的命名方式对双性人的权益可能造成了不良影响。」
虽然社会对双性人群体的认识有所提升,但双性人仍然面临重重挑战。从出生开始,许多双性人就遭受家庭和社会的歧视,甚至出现婴儿杀害的情况。对于那些具有模糊外生殖器的双性婴儿,医疗界通常进行手术或荷尔蒙疗法以符合社会所接受的性别标准,这类做法引发了强烈的争议。这些医疗干预行为不仅可能对双性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且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结果。
近年来,对双性人权利的声音逐渐上升。 2015年,马尔他成为全球第一个禁止非自愿医疗干预的国家,此举对推动双性人群体的权益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这一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许多国际机构和人权组织也开始对双性人面临的暴力、歧视进行深入调查,为她们发声。
对于「双性人」这一词汇的使用,各方意见不一。虽然许多双性人组织选择「双性人」一词,自我表述,但仍有一些人偏好更具医疗化色彩的术语,如「性发展差异者」。这反映出不同背景下的双性人,对于身份认同和语言运用的不同需求。
「社会对双性人名词的接受度,将影响这一群体的未来发展与治疗方式。」
双性人这一名词的演变不仅仅是语言变化的过程,更是一段社会划分与重新认识自我的历程。随着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日渐加深,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定义与理解「双性人」这一名词,来致力于保护他们的权益与尊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