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祖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乐器,以其能够为演奏者的声音增添「嗡嗡」的音质而闻名。作为一种特殊的震膜乐器,卡祖琴的本质是通过让演奏者的声音在装置内部的薄膜上产生共鸣来创造音效。随着卡祖琴在各种流行音乐和娱乐、甚至高雅音乐中的使用,这一乐器的起源与发明者也成为众人争论的焦点。
卡祖琴的演奏非常简单,演奏者需要将嘴巴靠近卡祖琴的大面板,然后以「哼」的方式发声。随着空气的震动,卡祖琴内部的膜便会振动,产生不同的音高与音量。演奏者可以尝试用不同的音节,如「doo」、「too」、「who」或「vrrrr」等,来变化音色。
据说,卡祖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简单震膜乐器,如洋葱长号。在1840年,阿拉巴马·维斯特(Alabama Vest)是一位来自乔治亚州梅肯的非裔美国人,据称他发明了卡祖琴,但至今尚无任何文献资料来支持这一说法。传闻来源于卡明斯基国际卡祖琴四重奏(Kaminsky International Kazoo Quartet),这也让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在1879年,西蒙·赛勒(Simon Seller)获得了一项关于「玩具小号」的专利,该装置的原理与卡祖琴相似。
这个专利描述了一种乐器,透过声音与振动来产生音效。而最早的卡祖琴可追溯至1883年,当时美国发明家沃伦·赫伯特·弗罗斯特(Warren Herbert Frost)向专利局申请了号码为270,543的专利,并首次将其称为「卡祖琴」。这款卡祖琴虽然外形与现在的金属卡祖琴略有不同,但同样具有圆形的开口设计。
卡祖琴不仅在美国民间音乐中获得青睐,还成功融入了许多音乐种类,包括喜剧音乐、街头音乐和传统音乐。在英国东北部与南威尔斯地区,卡祖琴是少年爵士乐队的重要成员。此外,在西班牙的卡迪斯庆典与乌拉圭的音乐表演中,也可以听到卡祖琴的身影。
例如,在1921年《Original Dixieland Jass Band》的录音中,许多人误以为某段独奏是由长号演奏,但事实上却是由鼓手托尼·斯巴巴罗(Tony Sbarbaro)演奏的卡祖琴独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祖琴开始在多个音乐风格中出现,甚至于某些古典音乐作品中也融入了这一乐器的元素。著名音乐作品如贝尔纳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弥撒》以及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在《耶鲁–普林斯顿美式足球比赛》中的运用,都展示了卡祖琴在音乐中的独特角色。
随着卡祖琴在商业音乐中的普及,它的形象也愈发深入人心。许多知名歌手和音乐团体,包括法兰克·查帕(Frank Zappa)与大卫·鲍伊(David Bowie)等,在他们的歌曲中都找到了卡祖琴的合适位置。即使在现代文化产品,如电影、视频游戏和动画中,卡祖琴的身影也随着它的相声性质与幽默感常常出现。
在世界各地,卡祖琴的集体演奏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例如,在2011年3月14日的BBC广播电台活动中,参与者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最大卡祖琴乐队,参与者人数达到5,190人。这样的活动强调了卡祖琴在社区和社交聚会中的重要性。
从浅显易懂的卡祖琴演奏到其多元文化的展现,这种充满趣味的乐器不仅承载了许多音乐的历史,也连结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诞生至今,卡祖琴的真正发明者仍然是个谜。这个迷雾中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创作与分享艺术的思考,而你认为这些音乐的形成过程中,真正的发明者应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