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督教,又称为早期教会或古基督教,描述的是基督教信仰从起源至公元325年的尼西亚大公会议这一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基督教从黎凡特地区逐渐扩展到罗马帝国及以外的地区。最初的基督教徒多为希伯来人,他们是皈依基督教的犹太基督徒,还有黎巴嫩的腓尼基人。早期基督教的信徒对于如何理解信仰有各自独特的视角与实践。
早期基督教的信徒在教堂崇拜方面的做法与犹太教非常相似,农历的安息日与节日庆祝仍然被遵循,但同时也开始有了新的仪式,以表达对耶稣基督的献身。
第一批基督徒包括使徒及与耶稣有直接关系的门徒,这些信徒聚集在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开展了基督教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徒的社群日益扩展,他们开始在各地建立教会,尤其是在亚细亚小城与撒马利亚的城市中。基督徒自称为兄弟、门徒或圣徒,然而在安提阿,他们首次被称为「基督徒」。
基督教的早期社群通常以家教会形式聚会,这些小型聚会成为信徒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充分反映了早期基督教徒对于建立彼此支持与联系的重视。
早期基督教的信仰内容主要围绕着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教导,其教义的核心是对即将来临的神国的信仰。基督徒宣扬的道理强调悔改与对上帝的爱,并鼓励彼此爱邻如己。在耶稣的事工中,他选择了十二位门徒象征着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这也暗喻着透过他来完全恢复以色列的信念。
「在基督里,没有犹太人或希腊人、没有男性或女性、没有奴隶或自由人。」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基督教对于社会阶层的挑战,吸引了大量边缘群体如女性和奴隶加入这个运动。
随着使徒的传教活动典范,在罗马帝国的多个省份基督教逐渐立足。保罗使徒的旅行和教会的建立有助于基督教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功能,早期基督徒提供贫困者与病人的支持,展现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尽管如此,基督教徒的行为也遭到罗马社会的排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遭受到迫害。
早期基督教信徒常常因为拒绝参加与异教活动相关的社交场合而被视为社会的「他者」,这引发了罗马人对于基督徒的贬低与误解。
在早期基督教历史中,耶路撒冷会议是重要的里程碑。该会议的核心议题在于是否要将犹太教的律法强加于外邦信徒。保罗及其同伴主张外邦信徒不需遵循摩西律法,而此观点最终在耶路撒冷会议中获得确认。这会议标志着基督教开始走向与犹太教的分裂,从此形成了外邦基督教的主流。
持不同看法的信徒之间的冲突,如彼得与保罗的矛盾,奠定了早期基督教蕈状发展的基础,让不同的信仰观逐渐形成松散的派别。
早期基督教的信徒由犹太人及外邦人组成,他们的信仰在重视社群的同时,亦对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挑战。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信徒的多元性使得这个信仰体系不断演变。这些信徒的独特信仰和实践影响着随后几个世纪基督教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今日的信仰有哪些继承自这段历史,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