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ial photographic and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航拍影像及卫星影像解析) 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常用于军事侦察和地理研究。这些影像是通过在空中拍摄的照片而获得的,对于这些影像的解读则包含了对各式物体的识别及其意义的判断。这项技术经过150多年的实证发展,已成熟至今。
影像解析的基本元素包括位置、大小、形状、阴影、色调/颜色、质地、图案、高度/深度等。
这些元素在航拍与影像分析时被广泛使用,而经验丰富的解析员通常能够直观地运用这些要素,而初学者则需要有意识地评估每一个未知物体,并分析元素在影像中其它物体和现象的关系。
垂直航拍照片占所有航拍影像的95%以上。这种照片的拍摄原则是相机必须位于拍摄物体的正上方,且没有倾斜或偏差。由于这种拍摄方式,垂直影像中的区域常具有一致的大小。
倾斜航拍照片则是在相机与地面之间形成特定角度时拍摄的。这种影像有助于穿透开放空间,使得我们能更好地观察植物覆盖及其他细节。倾斜航拍影像又可按使用拍摄角度分为低倾斜和高倾斜两类影像。
低倾斜影像是在15至30度的角度下拍摄的,其特点是无法观察到地平线。因此,这类影像对于精确测量距离不具备可靠性,但在进行现场调查前,可用作当地情况的参考。
高倾斜影像是在60度的角度下拍摄的,此时地平线清晰可见,可捕捉较大范围的地面景象。这类影像形似人眼所见,易于识别其特征。尽管如此,被山脉遮挡的地势仍然无法在影像中呈现。
黑白航拍影像常用于绘制地形图,特别是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它们仍能提供高质量影像。
颜色航拍影像则能够保留原始物体的颜色,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土壤、岩石及其他自然物体。透过观察颜色,解析员能判断生长状态以及水源的污染情况。
这类影像使用假色片拍摄,使得某些物体呈现出非自然颜色,例如,绿色植被会显示为红色。这一现象帮助识别植物的健康状况,也能清楚区分土地与水域的界限。
航拍影像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高度分为高空及低空影像。高空影像通常在10,000到25,000英尺的高度拍摄,能够一次记录较大面积的地区,而细节相对较少。相比之下,低空影像在10,000英尺以下拍摄,捕捉到的物体更为清晰,细节更为丰富,这也是自1985年以来,低空影像每六个月定期收集的原因之一。
航拍影像的尺度是通过相机镜头与拍摄地面之间的高度差来测量的。
大尺度影像(1:500至1:1000)适合于局部地点调查,而小尺度影像(1:5000至1:20000)则更适合于大范围的地区研究。
解读航拍影像时,设计者往往需要依赖于物体的大小、形状、阴影、色调及质地等多个因素。这些要素对于鉴别物体的来源、用途、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形状的独特性有助于识别自然或人造物体。
透过这些元素的结合,专家可以对影像中每一个物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而推导出整体的地面变化和发展趋势。
透过这些技术,解析员能够得到准确的地理资讯,进而指导地面行动。这不仅对于自然资源的管理至关重要,还在减灾、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航拍影像的精度也不断提高,未来能否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智能地利用这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