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化学中,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该溶质在平衡状态下的溶解度时,就会出现超饱和现象。这一现象多数适用于固体溶质在液体中的情况,但也可以应用于液体和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情况。超饱和溶液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可能会透过溶质的过量分离、加入溶剂进行稀释或增加溶质的溶解度等方式回到平衡状态。
超饱和溶液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对硫酸钠的实验,这种盐的特点在于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使其成为早期研究的理想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超饱和溶液的结晶过程并非如先前所认为的仅仅依赖于搅拌,而是需要固体「种子」的加入来开始结晶过程。这一概念由著名的化学家盖-吕萨克扩展,指出盐离子的运动学和容器特性对超饱和状态的影响。随后,亨利‧洛威尔提出,溶液中的核和容器的墙面对于结晶过程有催化作用。
当将饱和溶液的温度改变时,化合物在液体中的溶液会变得超饱和。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下降,超量的溶质会迅速以晶体或无定形粉末的形式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然而,有些情况下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再结晶的过程可用于纯化化学化合物,其过程包括将不纯物和溶剂的混合物加热至化合物都溶解,然后通过过滤去除残留的不纯物,随后降低温度使溶液短暂地变得超饱和。
这些过程说明了超饱和解决方案的行为,并指出微小的晶体或玻璃颗粒能够作为晶核诱导结晶。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气体压力的增大而增加。当外部压力降低时,多余的气体会从溶液中释放出来。比如,碳酸饮料之所以起泡是因为液体在高压下溶解了二氧化碳,开瓶时压力降低,气体以气泡的形式释放。而对潜水员而言,当体内的气体超饱和后,浮出水面时可能会导致潜水病的风险。
在制药领域,超饱和溶液具备实际应用价值。透过创建某种药物的超饱和溶液,药物可以以液体形式被摄取。这种超饱和状态的药物能够促进在体内的吸收,即使是以晶体形式摄取的药物也可能在体内形成超饱和状态。这一现象被称为体内超饱和,利用超饱和溶液的识别工具,海洋生态学家可以研究生物和种群的活动,从而判断某地区的生物生产力。
至于大气科学,自1940年代以来,超饱和的存在已经被确认。当水气在对流层中超饱和时,水结成冰的机率会增加。这揭示了超饱和现象在气象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
当水分子处于超饱和状态时,相对湿度有时可达到100%以上,这是科学家尚需深入探索的现象。
超饱和溶液不仅激发了科学家的研究热情,还揭示了自然界许多神秘现象的背后逻辑。究竟在这些极端状态中,反应的规律和运作机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