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卡,亦称为测试图案或启动/关闭测试,一直是电视广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测试信号通常在发射器启用但不播放任何节目时进行广播,用户在此时可以调整电视机的显示效果。从最早的物理卡片到后来的电子测试信号,测试卡的演变不仅使广播品质得以优化,也为后续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测试卡的历史绕不开电视广播的起源,它们是调整影像质量的第一步。
早期的测试卡是实体卡片,摄影机对着这些卡片进行调整,确保画质达到最佳状态。随着科技进步,1950年代开始,测试卡的图像内建于单色管中,释放了摄像机,避免了需要不断旋转摄像机以广播物理测试卡的麻烦。到了1960年代末,电子生成的测试模式登场,这使得广播品质的测试变得更加精确和可靠。
电子生成的测试图案可以检测不同的参数,包括颜色解码、同步、帧速率及频率响应等。
这些模式不仅是为了影像调整,还能与其他影像测试设备如向量示波器进行搭配,使得影像设备的精细调整成为可能。测试卡播放的音频一般是正弦波音调,或伴随着来自电台的音乐,为测试过程增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
随着数位电视的兴起,数位生成的测试卡搭配一些特定功能出现,比如检查错误修正、颜色子采样和音响设定等。如今,测试卡的使用不仅限于电视,还延伸至大型LED屏幕以及视频投影机等其他数位显示设备。
测试卡通常包含一组图案,使得电视摄像机和接收器可以调整至正确显示图片。大多数现代测试卡包含经校准的颜色条,这些颜色条能在向量示波器上形成特征图案,便于精确调整色彩和色调。
这些颜色条涵盖了从黑色(7.5 IRE)到完全白色(100 IRE)的范围,并包括所谓的“子黑”位(0 IRE),这表示在NTSC广播中可以接受的最低低频传输电压。
随着测试卡的普及,许多广播公司开始使用它们来确定新的广播天线和网络的实际覆盖范围。 1950年代,英国独立电视管理局(ITA)委托Belling & Lee设计了一系列测试传输卡,供潜在的观众和爱好者进行测试。不仅如此,BBC在1964年以测试卡F开始测试其新的UHF网络。
从广播的早期开始,测试卡便伴随着电视的发展而成长。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1934年BBC的机械30线广播。随着技术的进步,测试卡的图案也不断演变,加入了用于解析度测试的格线、帮助进行图片几何调整的网格及亮度和对比度调整的灰阶。
在北美,著名的印第安头测试图案在1950年代和60年代家喻户晓,但随着24小时播放的电视网络发展,它们逐渐淡出市场。
随着彩色电视的引入,电子生成的测试卡开始流行,不少测试卡被命名为其生成设备的名称,例如Grundig VG1000或Philips PM5544等。随着商业电视的财务考量,非商业广播在时段安排上也不得不面对与商业电视同样的要求,使测试卡在现今安静的时段变得愈加稀少。
如今,测试卡不仅出现在电视广播中,还在各类数字显示设备中有所应用。例如,在大型演唱会和现场活动中,测试卡的功能也蔓延至专业视频设置,根据特定的技术参数进行调整。
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测试卡不再仅仅是广播业的专属,而是向更多数字显示领域延展。
无论是用于数字证明的校准,或是针对大规模设施的专为扩展设定量身订做的测试图片,测试卡的多样化应用范例一再证明其在当今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那么,在未来的技术演进中,我们是否会看到测试卡在更广泛的验证应用中发挥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