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面对一场严重的鸦片危机,这场危机的根源可追溯至1990年代。随着医生越来越频繁地开立鸦片类药物处方,这些药物在缓解疼痛方面被视为有效的医疗选择。然而,这一荒唐的趋势不仅使鸦片药物的使用变得普遍,也导致了随之而来的上瘾与过量死亡问题的悄然蔓延。
从历史上看,鸦片药物如吗啡和可待因已使用于疼痛管理多年。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对疼痛管理重视程度的提升,医疗界开始拥抱这些强效药物。由于慢性疼痛患者人数庞大,制药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广其药物,医生在面对患者对于疼痛的诉说时,逐渐对开立这些药物变得愈加习惯。
在1990至1999年间,鸦片处方的总数从7600万增至约1.16亿,成为美国开立最多的药物类别。
随着时间推移,对疼痛的认知也在不断演变,医疗界开始将疼痛视为“第五个生命体征”,促使医生对于患者疼痛反应的重视程度上升。此外,促销方的声音愈发加大,强调患者在使用鸦片类药物时不会成瘾,这一错误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医学界获得了认同。
“大多数美国人使用处方鸦片时并不认为自己正在滥用它们。”
根据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说法,鸦片危机可分为三个主要浪潮。第一波浪潮始于1990年代,当时的医生对慢性疼痛的用药需求反应迟缓,导致大量鸦片类药物被开立。随着处方的普遍化,第二波浪潮于2010年出现,这时香烟变得更加难以获得,部分习惯依赖药物的患者转向更便宜的海洛因,形成了海洛因的流行。
第三波,自2013年起,与合成鸦片类药物的激增有关,特别是芬太尼,加剧了死亡率的上升。此外,随着2016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时使用各种药物,第四波浪潮的出现使得问题愈加严重。
“如今,除了合成鸦片,使用兴奋剂(如冰毒和可卡因)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
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美国医疗体系的结构问题,预算限制使得医生更倾向于处方药物而非更昂贵的疗法。据一些专家分析,这一现象相较其他已开发国家(如德国、加拿大等)显著高出40%。面对越来越高的处方比例,所谓的“多药物使用”开始成为新病因下的致命组合。
目前,戒毒与成瘾的治疗方案时常无法跟上社会问题的急剧变化,各州对于药物的治疗方式和监察机制千差万别,这使得许多患者陷入失望。随着鸦片危机的持续,这场疫情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成为一场无法忽视的公共卫生灾难。
“如何能在矛盾的医疗现实与患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正成为美国乃至全球面临的挑战?”
这场公共卫生危机提醒我们要谨慎看待镇痛药的使用与其潜在风险,而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以预防未来类似现象的重演,又该如何进一步反思医疗体系的改革方向,可能是在这一波阴霾过后,每位公民都需思考的问题吗?